正文 第30章 華南漢族史(9)(1 / 3)

南宋末年,入閩聚居在汀州的漢族,開始進行第二次遷徙,他們遷徙的方向一是廣東梅州諸縣,二是廣東潮州。

遷入梅州的主要是客家人。光緒《嘉應州誌》卷三二《談梅》說:“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84年),文信國(文天祥)引兵出江西,沿途招集義兵,所至響應,相傳梅民之從者極眾(父老流傳,鬆口卓姓有八百人勤王,敗後隻存卓瑞一人)。至兵敗後所餘遺孑隻楊、古、卜三姓,地為之墟。閩之鄰粵者相率遷移來梅,大約以寧化(今寧化縣)為最多。所有戚友詢其先世,皆寧化石壁鄉人。”遷入梅州的客家人主要是為避元軍兵亂而從汀州遷的客家人。《五華魏氏族譜》說,魏氏入粵是為了避兵,“元主起兵二十餘萬,從建昌而來。殺戮人民,在此經過,是誰敢當?我祖兄弟,驚恐流涕,商議隻得移別處逃生”。《興寧黃陂曾氏族譜》載曾氏“因宋元兵擾,不能安居,由寧化徙廣東長樂縣家焉”。據李紹雲《嶺東地理與客家文化》一書統計,宋末移入梅州的客家人,約有1686戶,共6989人。故楊恭恒據客家各姓宗譜雲,客人來梅州,“多在宋末元初。由汀來者十之八,由贛來者十之二”。

遷入潮州的主要是被稱為“閩人”的福建人。福建本來就“土地迫狹,生籍繁夥,雖磽確之地,耕耨殆盡”,是南宋人稠地狹最嚴重的地方,故入粵漢族往往多從福州、泉州和興化軍順著海岸地帶從閩入粵,即進入廣東潮州地區。據史所載遷入潮州的閩人為數甚多,南宋大臣王大寶的祖先、潮陽程氏、海陽林氏、後來由潮遷閩的鄭成功的祖先,均遷自福建。乾隆《潮州府誌·宦跡》載遊宦留居潮州的10人中有9人是閩人。由於閩人甚多,南宋時潮州“有廣南、福建之語……雖境土有閩廣之異,而風俗無漳(州,屬福建)、潮之分”。這些入粵居潮州的閩人遂形成廣東的福佬人(潮汕人)族群。

宋元之時,遷入華南漢族的發展雖然表現在數量上仍然很突出,是北方中原漢族在中國曆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遷徙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更重要的是遷入華南的漢族內部發生了深刻的社會文化變遷,即華南大地滾滾而來的漢族移民,與秦漢至隋唐遷入華南的漢族會合,在不同的曆史條件、地理環境、遷徙源流、遷入時間以及吸收華南少數民族土著族群語言文化不同等情況下,至宋元時初步形成了若幹不同的族群,主要有分布在廣東、廣西南部的廣府人;分布在福建、廣東梅州、廣西部分地區的客家人;分布在廣東潮汕地區及雷州半島和海南的福佬人;分布在廣西的平話人;分布在福建福州一帶的福州人;分布在福建泉州、漳州一帶的閩南人;分布在福建莆田、仙遊一帶的興化人;分布在福建建甌、建陽一帶的閩北人;分布在福建沙溪流域的永安人;分布在兩廣江河上的疍家人等十餘個各具語言文化特點的族群,從而基本上構成了華南漢族族群體係。與隋唐前遷入華南的發展情況相比,宋元時華南漢族在曆史的風雨中,在文化的互動中,在民族的涵化中其民族內部發生了深刻的社會文化變遷,從而形成了各具不同文化人類學特點的族群,這是一種質的發展。

六、明清漢族向華南的遷徙和發展

中國自元以後,統一已成為中國曆史不可逆轉的大趨勢。在元末農民起義中崛起的朱元璋於洪武元年(1368年)在南京稱帝,建立明朝,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禎帝自縊,清兵入關曆時278年。清兵入關後統一全國,建立了一個疆域空前遼闊的清朝,至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後皇帝被廢,曆時268年。明、清兩朝共曆544年。

眾所周知,漢族自秦漢形成以來雖曆經國家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但是在中華這一塊大部分土地相對封閉獨立的大地上,以其高於其他民族文明程度的涵化力和凝聚力,越來越發展,最終成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與此同時,以宋元為界,北方的契丹、黨項、女真等族入主中原後先後基本上被漢化,南方的蠻、俚、僚不是部分被漢化,就是開始或基本上演化成為壯、侗、水、毛南、仫佬、黎、布依等民族,到明清之時,就華南來說,民族格局基本穩定,除漢族外,華南的少數民族,包括土著和遷入在內的有壯、侗、水、毛南、仫佬、彝、瑤、苗、京、黎、佘、回、滿,以及台灣的高山族等。這是一方麵的背景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