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漢族在華南的第二次遷徙是明清時期華南漢族遷徙的主流
明清兩朝遷入華南的漢族雖然仍連綿不斷,但與宋元相比,已呈減弱的態勢。而已遷入華南的漢族自宋元時開始出現進行第二次遷徙的新動向,到明清時則發展成為華南漢族遷徙的主流。這個主流是由廣東南雄珠璣巷漢族移民再次掀起南遷的移民潮和福建的客家人再次大規模入粵、入桂的兩大支流彙合而成的。
南雄珠璣巷的移民潮是從元末明初開始掀起的。元末明初,南雄戰亂頻仍,人禍與天災並至,史載至正十六年(1356年),紅巾軍將領熊天瑞攻陷南雄、韶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年)紅巾軍陳友諒陷江西,元師治兵梅嶺以圖江西。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令常遇春攻贛,下韶州、南雄,誅熊天瑞。這是人禍。至正十三年(1353年)南雄大旱,至正十九年(1359年)春夏,南雄大疫,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三月,南雄路地震,八月雨雹,如桃李實。這是天災。在這種背景下,南雄珠璣巷又一次出現移民潮:
“慶州李氏始祖李汝湞自南雄珠璣巷遷居東南堪都慶洲村,時在元末明初……”
“湖坑朱氏,明洪武間朱亮洪自南雄珠璣巷遷居縣南湖坑村,為其始祖。至今傳十七世,丁口六十餘人,建有宗祠。”
“勒竹園何氏,始祖名一壯,字啟元。據基碑謂居南雄珠璣巷,明初遷高要勒竹園。”
“西岸何氏,始祖名稱昌,明初由南雄珠璣巷遷居縣東南頭溪西岸村,至今傳二十一世,丁口約六十人……”
“硯東李氏,其先居南雄珠璣巷。有李珩省,字天通,號瓊卷。明洪武舉人,因事挈家來肇慶,旋擇地於城東硯岡卜居焉。”
“腰岡李氏,其先南雄珠璣巷人,明初有名元其者,遷居縣東南傍湖都腰岡村,為其始祖,至今二十一世,丁口五百餘人,建有宗祠。”
“圍邊李氏,官塘係,明初有名葵芳者,自南雄珠璣巷遷縣東南白土都圍邊時,為其始祖,今傳二十三世,丁口約九十人,有宗祠。”
“新潘李氏,其先居南雄珠璣巷,明初有名澤安者始遷縣東白土都潘村,為其始祖,至今凡二十世,丁口五十人。”
“塘基頭李氏……始祖李燦,字自明,號秋月,明永樂二年由南雄珠璣巷遷居縣南新江都塘基頭村,至今凡二十一世,有丁口二百餘,建有宗祠。”
“龍沙李氏:其先南雄珠璣巷人,明時有名孫者始遷縣東南白土龍沙村,為其始祖,至今凡十五世,丁口約一百人,建有宗祠。”
“新村李氏,其先來自南雄珠璣巷,明嘉靖間有名成全者遷居縣南新江都新村,為其始祖,至今凡十六世,丁口六十餘人,建有宗祠。”
“茶岡吳氏,明初有名敬澤者,由南雄珠璣巷遷居縣東南桂平都茶岡村,為其始祖,至今凡十九世,丁口約一百人,其後分支竹園及沙頭各有丁口四五十人。”
“鳳山吳氏,明時有名常者,由南雄珠璣巷遷居大灣之逕口,即今鳳山,為其始祖,至今十三世,丁口約五十人。”
“隔布杜氏:明初有名仲恩者,自南雄珠璣巷遷居縣西桂林都隔布村,為其始祖,至今二十世,丁口約一百五十人,建有宗祠。”
“龍澤岑氏,始祖岑紹祖明初由南雄珠璣巷遷來,卜居縣南白渚龍澤村,至今傳二十二世,丁口約五十人,建有宗祠。”
“大基頭徐氏:其先來自南雄珠璣巷,明初有名倫者始遷縣南白諸堡大基頭村,為其始祖,至今傳二十三世,丁口約一百人,建有宗祠。”
凡此等等,不勝枚舉。《元史·地理誌》載至正十五年(1355年)南雄路有10792戶,而到《大明一統誌》估計南雄隻有4840戶,始興770戶,共5610戶,較之《元史》的記載人口耗減近半,可見這次珠璣巷漢族移民第二次遷徙的規模之大,聲勢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