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華東概述
一、華東漢族的地理空間範圍
華東位於中國的東部沿海,東起東經123°08′,西到東經114°54′,南到北緯26°50′,北至北緯35°06′,包括江蘇、安徽、浙江三省和上海市;麵積33.6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總麵積的3.5%;人口19362.58萬,其中漢族19296.10萬人。
華東地處長江下遊,麵臨東海、黃海,海岸線曲折,多島嶼,長江口的崇明島麵積950多平方千米,是我國僅次於台灣、海南的第三大島;浙江沿海有2000多個島嶼,是我國島嶼最多的省份,其中舟山群島是我國最大的群島,舟山島為我國第四大島。
(一)華東的行政區劃
華東古稱百越之地,春秋為吳、越國地,戰國屬楚,秦置東海、會稽、九江、泗水等郡,漢屬徐、揚、豫等州,元屬河南、江浙行省,明屬南直隸、浙江布政司,清初置江南、浙江2省,後析江南置江蘇、安徽;民國,析江蘇置上海市,至今未變。
根據1995年版的《中國百科年鑒》統計,華東地區的行政區劃和人口如下。
上海市有黃浦、南市、盧灣、徐彙、靜安、長寧、普陀、閘北、虹口、楊浦、寶山、閔行、嘉定、浦東14個區,南彙、奉賢、鬆江、金山、青浦、崇明6個縣;人口1458.18萬,其中漢族1450.46萬人。
江蘇有南京、無錫、蘇州、常州、南通、徐州、連雲港、淮陰、鎮江、鹽城、揚州11個地級市,28個縣級市,36個縣,42個縣級區;人口7273.34萬,其中漢族7252.69萬人。
浙江有杭州、寧波、溫州、嘉興、湖州、紹興、金華、衢州、舟山、台州10個地級市,麗水1個地區,25個縣級市,38個縣,1個自治縣,23個縣級區;人口4451.17萬,其中漢族4446.71萬人。
安徽有合肥、淮南、淮北、蚌埠、滁州、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黃山10個地級市,阜陽、宿縣、六安、巢湖、池州、宣城6個地區,10個縣級市,58個縣,35個縣級區;人口6184.35萬,其中漢族6141.78萬人。
(二)華東的自然地理環境
華東地處長江中下遊平原東端、華北平原南端,地勢低平,河道水網密布;東麵瀕臨黃海、東海,海岸線長,多深水港;長江橫貫而過,流入東海,便於發展內河航運,形成華東開放型的地理空間。根據境內地形地勢,全境可分為淮北平原區、長江中下遊區、江南丘陵區和浙南丘陵區四個區域。
淮北平原原為侵蝕平原,目前除尚存有少數渾圓形侵蝕殘丘與局部剝蝕平原以外,均覆蓋有黃河、淮河近代衝積物,厚10~50米,宜於耕作。平原上各條河流,由於黃河數度南泛,水係紊亂,新槽舊穀,已無法嚴格劃分;並由於泥沙淤積,河床抬高,排水不暢,皖北淮河南岸形成有一連串湖泊,蘇北運河沿岸有駱馬湖等湖泊。
長江中下遊區位於淮河以南,江南丘陵與杭州灣以北的地區。全區地勢低平。長江以北的淮陽丘陵,起伏平緩,僅皖西大別山脈有少數高峰在1000米以上。長江以南,以寧鎮山脈為主的江蘇西南部與安徽沿江一帶的丘陵,一般高度都在200~300米,由於穀地開闊,對交通影響不大;低緩坡地亦多或耕墾為梯田,或為次生林與灌木林。長江從西南流入區內,在鎮江以上,擁有麵積較大的鄱陽平原與巢蕪平原。鎮江以下,江麵寬廣,衝積有長江三角洲,並與黃河、淮河合力衝積形成中下遊平原。本區平原之上,衝積土層深厚,水麵麵積廣大,具有調節水流作用,對航運、灌溉、淡水養殖均極有利,水量亦比較穩定。
安徽黃山以南,浙江天目山、浦陽江以西的地區,是我國江南丘陵的一部分,由九華山脈、黃山山脈、天目山脈、千裏崗山脈、白際山脈和昱嶺山脈等組成。全區多為海拔200~400米的丘陵,以紅色岩層為主,由於久經風化,大多呈渾圓狀,寬廣河穀、山間盆地比較發達,較大的有金衢、歙縣等盆地,不僅有疏鬆沉積層覆蓋,且有河流近代衝積物,丘陵緩坡,宜於開辟梯田進行耕墾。主要山峰高度一般隻有500米左右,其中黃山、九華山、天目山、莫幹山為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