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兩宋為華東漢族第四次直線上升發展時期
兩宋的動蕩,特別是南宋建都江南臨安,導致了北方漢族南遷的最大一次移民潮的爆發。據學者研究僅遷入臨安的漢族人數近百萬人,使臨安府“士庶服飾亂常,聲音亂雅”。臨安如此,華東其他地方也大多如此。如本江府(今蘇州)也是這樣,到淳熙十一年(1184年)外來移民及其後裔約有13.15萬戶,以每戶5人計,約有65萬人,正是“莫道吳中非樂土,南人多是北人來”。
所以,從南宋開始,中國南方與北方漢族人口數從此顛倒,漢代元始二年(2年),北方漢族有965萬戶,南方僅111萬戶,但到宋元豐三年(1080年),北方僅459萬戶,南方已有830萬戶了。從這個變化中可見兩宋之時華東漢族直線上升的發展達到驚人的地步,為中原漢族遷入華東的最高潮。
(五)明清為華東漢族第五次直線上升發展時期
明初,在洪武時,有明政府組織的移民中,遷入華東的漢族移民也不少。如洪武六年(1373年)十月,鳳陽接受來自山西北部的移民近4萬人,洪武七年(1374年)“徙江南民十四萬實中都”,凡此等等,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裏向鳳陽府的移民達30萬左右;而對安徽長江兩岸的安慶、池州、廬州等地移民約有61.2萬人,占當地總人口的70%以上,表現了直線上升的發展趨勢。
進入清代以後,華東漢族直線上升式的發展,改為在華東地區內呈擴展式的發展,一是向山區移民擴展,如清初“三藩之亂”時平原的漢族向浙南山區縣、安徽與浙江交界的山區縣移民;二是農村的漢族向城市移民,最突出的就是清末農村的漢族紛紛向上海、寧波等城市移民。
三、華東漢族的族群結構
華東漢族的族群結構為雙層類型。
縱觀華東漢族曆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從西漢到明代這樣一個漫長的曆史時期裏,其人口一直呈現直線上升式的發展狀態。北方每一次動亂的結果就是造成北方中原漢族的紛紛南遷,掀起了一個又一個移民潮,而華東作為北方中原漢族移民的重要遷入地,無論江蘇漢族還是浙江漢族,或是安徽漢族,都不斷得到了發展,而其中杭州和南京都曾做過首都,所以在這一個層次上形成杭州人、南京人。但是,除此以外,又形成了一些另具人文特征的族群,如蘇州人、徽州人、蘇北人等。
清代以後,尤其是近代以來,由於通商口岸的開放,現代城市的發展,華東漢族中又形成了一個新的族群層次,即上海人、寧波人、溫州人等。
由此觀之,華東漢族的族群結構呈雙層次類型:
第一層次結構是南京人、杭州人;
第二層次結構是上海人、寧波人、溫州人、蘇州人、徽州人、蘇北人等。
四、華東漢族的基本特征
華東漢族既有深厚的曆史積澱,又有近代的開放發展,從而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特征。
(一)族群都市化
分析漢族的族群,我們不難發現有一類漢族族群是因其有獨特的人文特征和方言而形成的,如客家人、廣府人、閩南福佬人等;另一類是因曆史的發展造成的地域特征而形成的,山東人、湖北人、河南人、河北人、山西人等。而華東的主要族群,卻都是以城市為中心形成的,如以政治中心而形成南京人、杭州人,以經濟中心而形成的上海人、寧波人、溫州人等。這是華東漢族的一大特色。
(二)方言古老
華東漢族的方言中,占主要優勢的吳語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漢語方言,其源於吳越之時的越語,而又早從春秋之時開始受中原雅言的影響而開始形成,是漢語方言中最古老的方言之一,華南古老的閩語之中還會有早期吳語的因子。
而江淮雖然屬北方方言,但是形成時期也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當時北方話開始大量南下,江淮地區建立了大量北方漢族移民的僑置郡縣,而造成了吳語萎縮,江淮官話的形成,算起來也有1600餘年的曆史了。
徽語是界於吳語和贛語等方言之間的一種方言,人們常常將它暫歸於吳語之中,可見其也是一種很古老的方言,隻是由於這種方言的複雜性而使得語言學家們還不知如何安排它為好。
(三)性格精明
華東漢族大多機靈聰明,表現出精明的人文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