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華東漢族史(2)(1 / 3)

江蘇地處暖溫帶向亞熱帶過渡的地方,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四季分明,而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一線南北有差異,年平均氣溫從北往南由13℃遞增到16℃。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大部分地區在0℃~4℃,北部徐州地區為13℃~16℃;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從北往南由26℃,遞增到28℃。全年無霜期由北往南為7~8個月。年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800毫米遞增到1200多毫米,降水的季節分配不勻,夏季盛行東南季風,降水豐富,降水量占全年的40%~60%,以北部地區最為集中;冬季降水較少。春夏之交多梅雨,夏末秋初多台風雨。

浙江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夏季除少數山地比較涼爽外,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年平均氣溫從西北往東南,由16℃左右遞增到18℃以上。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從西北往東南,由3℃左右遞增到7℃以上;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全省多在28℃左右,金衢盆地是全省最熱的地區,高達30℃以上。全年無霜期從西北往東南,長達7~9個月。年平均降水量從北往東南,由1200多毫米遞增到1800毫米以上,雁蕩山西南部是全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區。降水主要集中在4~9月,以春雨、梅雨和台風雨為主。梅雨以後的7~8月間晴熱少雨,常有旱象。夏秋之交,易受台風侵襲,造成災害。

安徽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並具有明顯的過渡性氣候特征,年平均氣溫從北往南,由14℃遞增到16℃以上。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在淮北為-2℃~2℃,絕對最低氣溫在-20℃左右;淮河以南為0℃~3℃,1月0℃,等溫線基本上與淮河幹流吻合。淮河是我國河流冰凍的最南界線,平均每年有半個月的冰凍期。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在淮河以北為27℃~28℃,以南多在28℃以上;全年無霜期,淮北約為7個月,江淮之間7個多月,江南8個月以上。降水以南部較多,一般在800~1600毫米,淮北為700~800毫米,大別山地區超過1600毫米,皖南黃山一帶達2000毫米以上,為本省兩個多雨中心。淮北地區各年降水變化較大,全年降水量的60%集中在夏季汛期,易產生春旱夏澇現象。

二、華東漢族曆史發展的基本線索

華東的土著族群於越、勾吳作為漢民族起源的支源之一,在春秋戰國的民族大社會中都被卷入了華夏民族形成的浪潮之中,其後在秦、漢“大一統”的大趨勢下,隨著華夏民族向漢民族的轉化和發展,華東也就成了最初形成的漢族的聚居地之一。在其後的曆史發展中,華東漢族經曆了一個直線上升式的發展。這個發展過程大致分為5個時期。

(一)兩漢為華東漢族第一次直線上升發展時期

西漢之時,華東地廣人稀,到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約有黃河下遊的漢族遷入會稽郡。兩漢之交,在綠林、赤眉大起義的打擊下,許多北方地主官僚紛紛逃到江南避難。如《後漢書·任延傳》所言:“時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亂江南者,皆未還中土,會稽頗稱多士。”及至東漢末年,初平三年(192年)董卓挾獻帝遷都長安,王允設計殺了董卓,關中大亂,約有數十萬難民東遷至今徐州一帶。這樣使華東漢族在兩漢時得到了第一次直線上升的發展。

(二)魏晉南北朝為華東漢族第二次直線上升發展時期

三國之時,在魏吳相爭之中,沿江郡縣之民為曹操所掠,“自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戶十餘萬皆東渡江,江西遂虛,合肥以南惟有皖城”。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漢族紛紛南遷形成了持續100多年的移民潮。其中華東的蘇南、皖南及浙北地區是這次移民潮的主要遷入地。

在這次大規模的移民浪潮中,華東漢族得到了一次大發展。這個時期遷入華東的北方漢族移民以僑民戶計算,以江蘇最多,有26萬戶,安徽有17萬戶。而據學者研究,到宋元明年間,北方漢族移民及其後裔的總數至少應是戶口數的一倍有餘,即200萬左右。

(三)隋唐為華東漢族第三次直線上升發展時期

華東漢族在隋唐時期的發展始於“安史之亂”,當時“衣冠士庶……家口亦多避地於江淮”,“多遊寓於江南”。

“安史之亂”後,唐末出現了藩鎮割據,接著黃巢大起義,以及五代十國的戰亂,這一個接一個的戰亂,使得北方漢族一批又一批地南遷,華東各地獲得大量中原漢族移民,且分布範圍很廣,以長江南岸諸州及越州、杭州等州較為密集。如天寶時蘇州北方漢族移民20餘萬,占了蘇州人口的三分之一。這樣華東漢族再一次直線上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