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華東漢族史(4)(2 / 3)

夏少康中興複國後,曾派兵征討過淮夷。《竹書紀年》載:“帝相元年,征淮夷、畎夷。二年,征風夷、黃夷。七年,於夷來賓。”這種征伐一直到後相即帝位,並經過六七年的長期戰爭,才平定了淮夷。從此,淮夷部落世代臣服夏朝,並經常前往進貢。《後漢書·東夷傳》載:“自少康已後,世服王化,遂賓於王門,獻其樂舞。”《竹書紀年》則說得更清楚:“少康即位,方夷來賓。後芒即位,三年,九夷來禦。後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玄夷、風夷、赤夷、黃夷。”“帝泄二十一年,加畎夷等爵命。”“後發即位,元年,諸夷賓於王門,諸夷入舞。”這種征伐、封爵和進獻,極大地加強了中原夏族文化與淮夷各部族文化的交流、影響。夏代最後一位國君桀,由於他荒淫殘暴而被商湯所滅,並被放逐到南巢,即今淮水之南的安徽巢縣而亡(當然對南巢還有其他的解釋,詳後)。《竹書紀年》雲:“湯遂滅夏,桀逃南巢氏。”《尚書·仲虺之誥》曰:“成湯放桀於南巢。”南巢便屬於淮夷人的領地。

商代與淮夷也不時發生戰爭,武丁時對東夷征伐有加,但到商代第五代國君時,國勢衰敗,因此,“東夷浸盛,遂分遷淮岱,漸居中土”。商紂王還在大規模的征伐東夷戰爭之後,致使國力大耗,民窮財盡,國人怨聲載道,矛盾加劇,很快被國人送上斷頭台。因此,史家有“紂克東而殞其身”之說。

周代立國後,與淮夷也是時有爭戰。周武王去世後,“三監及淮夷叛”。《竹書紀年》載:“二年,奄人、徐人及淮夷入於鄴以叛。”於是,震動周朝的三監、武庚及淮夷大叛亂開始了。此時,周公作《大誥》,毅然鎮反。“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史記·魯周公世家》中載:“寧淮夷東土,二年而畢定。”然後分封宋等十一國諸侯,以屏蔽周室。但是、周公的東征並未消滅淮夷的主力,所以,周成王自己親率王師,開始了“成王踐奄”的第二次東征。《竹書紀年》載:“成王四年,王師像淮夷,遂入奄。”《史記·周本紀》也載:“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遂踐奄,遷其居薄姑。”此後,周人的勢力才真正到達淮河流域。

(二)三苗

三苗也稱有苗或苗民,屬南蠻民族集團。三苗集團的分布極其廣大,但大部分不在今天華東的範圍。然而,不可否認,三苗集團在堯舜時就曾生息於江淮地區。《史記·五帝本紀》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流共工於幽陵,以變北狄;放兜於崇山,以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殛鯀於羽山,以變東夷,四罪而天下鹹服。”可知在江淮一帶“作亂”的三苗,與東夷集團應該是有區別的。是其勢力擴大之後,延及於東夷集團地區。商周之後,三苗族稱消失,但“並不是這個族體不存在了,而是改用它稱了”。

(三)勾吳

勾吳又稱攻敵、攻吳和吳等。勾吳一名首見於《史記·吳太伯世家》,其雲:“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勾吳。”

勾吳是否屬於百越,學術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周人一支與當地居民融合說,有土著說,還有越族說,等等,我們暫且不去一一作討論,先讓我們看看在勾吳崛起的這片土地上的考古文化再下定論吧。

大約與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在時間上相比稍後的是寧鎮地區的北陰陽營文化,這種分布於環太湖流域西北的文化形態,與河姆渡和馬家浜文化有著一定的差異。這兒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其中石器製作精良,主要有鋤、刀、鏟、斧,狩獵工具較少,說明此地居民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其中彩陶是北陰陽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這在太湖流域極為罕見。因此,有許多學者認為,從北陰陽營文化到湖熟文化到吳文化,是具有自我發展軌跡的文化類型。然而,也有學者通過整體研究,認為這些文化“如把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來考察,也有共性的東西存在。例如,這一地區作為主要生產工具的石器,普遍有穿孔石斧、有段石锛,造型相仿,演變順序一致;陶器都以鼎、豆、盉、壺為主;都以璜、塊佩為主要裝飾品。到崧澤文化期,共性的東西明顯增多。到良渚文化,內涵基本趨於一致。自此整個長江下遊地區步入文明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