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華東漢族史(4)(1 / 3)

從具體的居住地望來看,五大氏族或部落或部落聯盟組成的東夷集團,有著很大的差異。蚩尤部主要居住在今山東西南一帶,帝俊部居今山東和河南交界的地區,萊夷部居今山東東部地區,徐夷部居今蘇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帶,淮夷部則居今淮河以南的蘇北、皖中和皖南地區。因此,從我們現在的人文地理區劃來看,隻有徐夷和淮夷與華東有著直接的地域聯係,所以,我們所敘述的東夷,基本上也就限於徐夷和淮夷。

徐夷。徐夷自稱為“虎”,殷卜辭中稱之為“虎方”。“徐”是周時對他盼稱呼,為“徐虎一聲之轉”。因其勇悍,又被稱為“徐戎”。其活動的地方大約相當於今安徽泗縣以北至江蘇徐州一帶。

淮夷。淮夷是東夷的主體族群之一,在夏商周三代對此有不同的稱呼。夏代時稱九夷,商代稱夷方、人方、夷,西周時則以居住地名而稱之為淮夷,也有稱南夷、東夷、南淮夷或夷楚的。其主要居住地是安徽中部、江蘇北部及山東、河南的部分地區。

淮夷在四五千年之前就已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新石器時代中後期的山東龍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據認為就是東夷人所創造。他們分布在山東南部、江蘇淮北地區及皖北、河南等地,過著以農業為主的比較定居的生活。據有關史料記載,淮夷地區的自然環境優越,出產豐富。當時屬淮北的“淮、沂其義;蒙、羽其藝,大野既瀦,東原底平。厥土赤植墳,草木漸包。厥田惟上中,厥賦中中。厥貢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嶧陽孤桐。泗、濱浮磬,淮夷嬪珠暨魚。厥篚玄纖縞。浮於淮泗,達於河”。其意是淮水、沂水已經治理,蒙山、羽山也已整治,大野澤已經蓄滿了水,東原一帶已平定。這裏的土地顏色發紅,有黏性而且肥美,草木相互包裹著,生長得非常茂盛。這裏的田地屬於第二等,稅賦則為第五等。所進獻的貢品是五色土和羽山山穀所產的雉,嶧山南麵所產的獨生桐木,泗水邊露在水麵上可以製磬的石頭,淮水下遊所產的蚌珠及美魚,以及這裏用筐子盛著進貢的黑綢和柔細的白綢,它們用船載著,由淮水入泗水轉入河水(運抵翼州)。而淮南是“彭蠡既瀦,陽鳥攸居。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筱蕩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喬。厥土惟塗泥,厥田惟下下,厥賦下上錯,惟金之品,瑤琨筱蕩,齒草羽毛惟木。島(鳥)夷卉服,厥篚織貝,厥包橘柚錫貢。訟於江、海,達於淮泗”。其意是說,彭蠡既已聚水成了大澤,於是就成了大雁冬天居住的地方。三條江水既已注入海中,因此,震澤也就平定了。地上已經長滿大大小小的竹子,這裏的草長而美,這裏的樹木都是高聳的,這裏的土壤下濕為泥土,田地屬於第九等,稅賦是第七等,可也夾雜著第六等。進貢的有三色銅、美麗的玉石、大小的竹子、象牙獸皮、鳥羽以及旄牛尾巴。海島中的夷人,他們的衣服都是用草編織而成的。這裏用筐子盛著進貢的是美麗的水貝連綴成的細繒,包裝起來進貢的是橘子和柚子。這些貢品都是沿江、淮進入淮水、泗水(再轉運到翼州)的。可見兩淮地區的淮夷已有了相當發達的農業和其他經濟生產方式,並利用天然的江河作為交通要道,有著發達的船運業。可見它與中原華夏文化有著密切的交往,已深受中原華夏文化的影響和控製。

這種影響和控製是隨著氏族部落間的不斷征伐而完成的。傳說禹娶塗山氏女而生啟。塗山在今安徽淮河之畔的懷遠,啟即夏代的始君。史載:“禹授益而以啟為吏,及老,而以啟為不足任天下,傳之益也。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啟的庶兄有扈氏不服,“啟伐之,大戰於甘,遂滅有扈氏”。可知啟是用武力奪取政權的。正是這個先例,不僅打破了天下以賢者居之的禪讓製,而且開創了隻要有武力,就可以奪取天下為己有的方式。所以,當夏的第三代國君太康荒淫殘暴時,東夷族的首領有窮氏後羿便聯合夷族,西進中原,趕跑了無道昏君,奪取了夏朝天下。一直過了40年之後,夏代第六代國君少康,才重新奪回了政權。當時,在淮水流域分布著9個強大的夷族部落,即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孫詒讓《墨子間詁》卷五說:“此九夷與吳楚相近,蓋即淮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