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西漢王朝政權的日益鞏固,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治,著手解決異姓諸侯王問題,因而導致了中央政權與異姓侯國的矛盾不斷激化。“孝景三年(公元前154年),吳王濞反,欲從閩越,閩越未肯行,獨東甌從吳。及吳破,東甌受漢賄,殺吳王丹徒,以故皆得不誅,歸國。”東甌開始從吳王造反,最後懾於漢朝兵威,又反戈一擊,殺了吳王向漢廷謝罪。東甌的這一行動,得罪了雖未參與謀反,實際上是支持吳王的閩越。加上吳王劉濞被殺後,“吳王子子駒亡走閩越,怨東甌殺其父,常勸閩越擊甌”。終於使閩越在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發兵圍東甌。東甌食盡,困,且降,乃使人告急天子”。漢武帝接受東甌請求,派嚴助發會稽兵浮海救東甌。閩越自知敵不過漢兵,於是趁漢兵未至,即“引兵而去”。而東甌王怕閩越再度襲擾,便請求歸漢,“乃悉舉眾來,處江淮之間”。東甌國從此被除。東甌國民也在江淮之間,徹底同化為漢族的成員。
(二)山越
山越是越人之後,其名最早見於《後漢書·靈帝紀》,文曰:建寧二年(169年)七月,“丹陽山越賊圍太守陳夤,夤擊破之”。山越因其為越人或百越之後,故常有沿襲舊稱而稱山越為“百越”“揚越”“夷越”“東甌”“閩越”和“南越”者,從此也可以看出,山越之民族成分的由來。有時山越也被汙稱為“山賊”“山寇”,或者因其組織形式而被稱為“宗民”。其中“山民”“山夷”則因其居住特點而來。故胡三省認為:“山越本亦越人,依阻山險,不納王租,故曰山越。”還說:“山越,越民依阻山險而居者。”應該是正確的。
第三節漢族向華東的遷徙和發展
一、兩漢漢族向華東的遷徙和發展
西漢時,華東經濟並不發達,這兒人口稀少,更沒有廣積財富的豪強大家。故司馬遷說:“楚越之地,地廣人稀……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有大量黃河下遊的漢人被遷入會稽郡,史載:“關東貧民徙隴西、北地、西河、上郡、會稽凡七十二萬五千口。”因為72.5萬人是同期被遷往上述五郡的,並沒有每郡所遷入的具體數字,若按平均計算,則會稽應有14.5萬,相對於當時曆史的具體情況來說,這個數字已經是非常龐大了。這些由中原遷入的漢人,必定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並使江南地區獲得前所未有的開發。
西漢末年,綠林、赤眉大起義,使中原地區出現了空前的動蕩不安,所以,許多北方地主官僚便逃到沒有卷入起義洪流的江南來避難。更始元年(23年),任延為會稽都尉時曾說:“時天下新定,道路未通,避亂江南者,皆未還中土,會稽頗稱多士。”像董子儀、嚴子陵及東漢時的王充等都是自己或祖先從北方遷入江南的漢人。另外,還有一些是在西漢早年以“徙強宗”的名義遷入江南的,如鄭氏大族就是從山東臨淄遷入浙江山陰(今紹興)來的。這些北方大族和一些優秀人物的遷入,同時帶來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量宗族和隨行人口,使江南的經濟得到快速發展。東漢之後,豪強鵲起,生活富比王侯。正如仲長統所描述的,當時“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穀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綺室,倡謳妓樂,列乎深堂,賓客待見而不敢去,車騎交錯而不敢進。三牲之肉,臭不可食,清醇之酎,敗而不可飲”。與西漢時,“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相比,已有了天壤之別。
東漢末年,漢廷衰落,諸強爭霸,挾天子以令諸侯,造成天下大亂,引起各地人口因避亂而大遷徙。其中數次與華東相關。董卓挾獻帝遷都長安,引起了許多朝臣的不滿,王允設計殺了董卓後,自己也被董卓的部將李傕、郭汜等所殺,造成官兵自相殘殺,關中大亂。數十萬難民為了逃避戰亂而東遷至今江蘇徐州一帶,投奔徐州刺史陶謙。時為東漢獻帝初平三年(192年),但到初平四年(193年),遷往徐州的數十萬人即被曹操全部屠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