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吳在完成了兼並周邊小國之後,必然要與當時的楚國發生爭戰,其中要爭霸中原,必須與已經奪取了兩淮流域的楚國爭鋒。當時的形勢是從楚文王到楚昭王的近200年間,楚國由西向東,縱橫馳騁,先後奪取淮水上遊的弦(今河南息縣之南)、息(今河南息縣)、江(今河南正陽西南)、道(今河南確山北)、柏(今河南舞陽縣東南)、黃(今河南潢川)、英(今湖北英山縣東北)等侯國,又深入淮水中遊,奪取陳(今河南淮陽)、頓(今安徽亳州之北)、城父(今河南商水)、舒(今安徽舒城)等,最後是淮水下遊的徐國(今江蘇泗洪、淮河下流一帶),牢固地控製了兩淮地區。曆史發展到這時,楚國和吳國都發生了內亂。首先是窮奢極欲的楚靈王留戀於乾溪(今安徽亳縣南75裏)河畔修建的章華之宮,造成楚國內部大亂,接著三個弟弟又是一場殘殺,最後楚平王在腥風血雨中奪得政權,自立為王。楚平王寵幸奸臣費無忌,平王為太子建娶秦女,見秦女貌美便自娶之事,便有費無忌謀劃之功。時費無忌為太子少傅,伍奢即伍子胥之父為太子太傅。費無忌怕事泄,日後太子即位對他不利,便唆使平王廢太子另立。伍奢力爭太子無罪,反被誣陷。結果太子逃亡到宋,伍奢、伍尚(伍子胥之兄)父子被殺,伍子胥出逃。
吳國在壽夢去世後,由長子諸樊繼位,之後其弟餘祭、餘昧也在其兄之後稱王。餘昧去世後,子僚繼位。而按嫡長子繼替製,王位應由壽夢的嫡長孫諸樊之子公子光繼承。僚的繼位使公子光極不甘心,他時刻覬覦王位。為圖謀恢複嫡長子繼替製,他四處招攬人才。這時,出逃在外的伍子胥來到了公子光身邊,在他的謀劃下公子光奪得王位。公子光就是著名的吳王闔閭。接著闔閭又接受伍子胥的“凡欲安君治民、興霸成王,從近製遠者,必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稟、治兵庫,因地製宜”的建議,由伍子胥負責建築了闔閭大城。同時,吳王則讓齊人孫武在吳國“選練士,習戰鬥”,訓練精良部隊。加上吳王在壽夢時就接受由公申巫臣幫助訓練的射禦乘車等中原戰術和後來的大造戰船、刀劍,使得吳國兵庫充盈,兵將精良。開始了與楚國從楚靈王時就發生的接連不斷的戰爭,並且在吳王闔閭時由吳勝少敗多,轉為吳勝多敗少。公元前506年吳軍大敗楚師,直搗楚國郢都。史載,“九年,吳王闔閭請伍子胥、孫武悉興王師,與唐、蔡西伐楚。比至郢,五伐,楚五敗。楚昭王出郢,奔鄖。而吳兵遂入郢。”獲得大勝。伍子胥則掘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家仇。至此,勾吳將楚國趕出了兩淮流域,聲威大振,成為一方強國。
吳軍之所以能大敗楚軍,在很大程度上是學習、接受中原和其他文化的結果,其中與晉國的聯盟,起了很大的作用。戰爭的結果是各種文化獲得前所未有的交融,加快了文化的一體化。
吳王闔閭未完成霸業,在與越國的戰爭中受傷而死,其子夫差立,吳越結怨。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年),吳軍大敗越軍,直搗會稽,逼越求和,越王勾踐入吳為質。吳王夫差從此開始了北上中原爭霸的事業。夫差七年(公元前489年),吳王興師北伐齊,九年夫差(公元前487年)伐魯,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再度率師北上,邀請晉定公和其他諸侯在黃池會盟,與晉國爭盟主,搬出自己是太伯之後而自稱“於周室我為長”,吳的霸業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然而,正當吳王在爭盟主的時候,經過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與秦聯合伐吳,數敗吳師,並於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逼吳王自殺,吳國遂為越國所滅,成為越的一部分。
不管吳國形成的曆史如何,在後期與諸侯國的不斷征戰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學習吸收了中原和其他地區的文化,並加速了文化融合,尤其是加速了中原文化向四周擴張的進程。
(四)於越
於越又稱內越或大越,是百越族群中最為著名的一支。於越之稱最早見於《竹書紀年》,周成王二十四年(公元前1040年)“於越來賓”。同書記載周成王二十五年“大會諸侯於東都”,其時於越也參加朝貢。說明於越在周初即與中原文化有了很高層次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