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華東漢族史(8)(1 / 2)

華東除了兩淮的人口波動較大外,其他地區北方漢族的遷入人口也極其龐大,尤其是浙江,因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而使人口激增。史載“四方之民雲集二浙,百倍常時”,而“天下賢俊多避地於此”。

不過,與崇寧元年(1102年)相比,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時的戶數也隻增加26.9萬戶。看上去增長不大的原因是因為兩浙路在金兵入寇時,土著居民被殺戮過多所致。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起居舍人淩景夏言:“切見臨安府自累經兵火之後,戶口所存十之二三。而西北人以駐蹕之地,輻輳駢集,數倍土著,今之富室大賈,往往而是。”有的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認為:“依崇寧元年杭州戶數及其後28年年平均增長率3.8‰,並扣除因方臘起義可能減少的口數計算,全國戶2026.4萬,大觀四年(1110年)是2088.2萬,年平均增長率為3.8‰。

據《元豐九城誌》卷五,元豐三年(1080年)杭州戶202816;據《宋史·地理誌》,崇寧元年(1102年)杭州有戶203574,年平均增長率僅為0.2‰,疑有誤,故不取。以年平均增長率3.8‰計,宣和二年(1120年)方臘進入杭州前應有戶21.8萬,如估計亂時居民死2/10,亂後另有1/10的居民係外地遷入,則應有戶19.6萬。此後到建炎四年(1130年)又有十年時間。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未入侵前應有戶20.4萬。如以7/10的損失折算,屠城後應餘下6.3萬戶。

據《鹹淳臨安誌》,乾道年間(1165~1173年)有戶26萬,扣除土著人口7.1萬(建炎屠城後剩餘人口為基數,建炎三年至乾道年間年平均增長率仍取3.8‰),外來移民及其後裔為18.9萬戶左右。此數與淩景夏所言西北人數倍土著之說大致相符。即使以金兵過後所餘人口為原來的4/10計,北方移民及其後裔仍當有16.5萬(戶)左右。”若每戶以5口計,則有82.5萬~94.5萬北方漢族及其後裔遷入。加上後來仍源源不斷的北方漢族移民,使臨安府“士庶服飾亂常,聲音亂雅”。

其他府縣的情況也與杭州基本上相似。平江府(今蘇州)在建炎年間(1127~1130年)遭金兵屠城,“城中幾於十室九空”。李心傳也說:“死者近五十萬人,得脫者十之一二而已。”兩者所言基本相同,應該可信。據《宋史·地理誌》崇寧元年後平江有戶15.3萬弱,如以年平均增長率3.8‰,建炎四年(1130年)屠城前應為16.9萬戶。

以2/10計,幸存者為3.38萬戶,但到淳熙十一年(1184年)平江有戶17.3萬餘,55年間的年平均增長率高達30.7‰,如此之高的增長率,隻能解釋成是外來人口遷入造成的。如果按和平時期3.8‰的增長率計,到淳熙十一年土著居民約為4.15萬戶,外來移民及其後裔約有13.15萬戶,已絕對多於當地人。誠如韓詩所寫:“莫道吳中非樂土,南人多是北人來。”形象地概括了這一現實。

除平江府外,當時的建康府和鎮江府也有大量的漢族移民遷入。南宋初金兵南下曾對建康進行屠城,而幸存者又被北掠,脫逃者僅為1/10。而北宋晚期建康有居民17萬,雖然至乾道九年(1173年)前,其建康府所在的江南東路戶數呈下降事實,但主要原因可能是移民遷入難以抵消屠城的居民損失;同時,有些人則因懼怕金兵再次南下而遷移他鄉。

因此此期的移民遷入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至正金陵新誌》卷八引戚氏語,“在建炎中,絕城境為墟,來居者多汴洛力能遠遷巨族仕家。

視東晉至此,又為一變,歲時禮節、飲食、市井負謳歌,尚傳京城故事……習氣大率有近中原”。說明北方遷入漢族數量相當可觀。除府城外,溧陽等縣遷入的移民也不少,史載:“名儒勝士多因避地來寓溧上,往往樂其風土而定居焉。”與建康不遠的鎮江府,所遷入的移民數量也不少。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驅河南人民為金軍南下攻宋,結果過江後約1萬人乘機逃走,他們都居住在建康、鎮江一帶。而每當淮南有事,過江避難第一站往往是鎮江。

浙江因為朝廷所在,因此,各府縣的移民也都極其可觀。紹興曾為南宋的臨時首都,為此,皇室成員和各地官員紛紛遷入,一個時期為接待移民的祠堂廟宇全部人滿為患。陸遊後來說:“予少時猶見趙、魏、秦、晉、齊、魯士大夫渡江者。”說明北方各地的漢族移民都有。明州(今寧波)也有大量北方移民遷入。《寶慶四明誌》卷十六載:“自南渡以來,衣冠日盛,戶口日繁”,便是明證。浙江境內的湖州、秀州(今嘉興)移民也不少,如秀州所轄的崇德縣洲錢市一地,“宋南渡初,士大夫來寓者殆二十家”。當時的婺州(今金華)“去國都(杭州)為甚邇,其地寬衍饒沃,有中州之風,故士之自北至者,多於婺家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