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華東漢族史(7)(1 / 3)

另外,在手工業和商業方麵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養蠶和紡織業有了新的突破。織錦業在劉裕(宋武帝)滅後秦以後將關中錦工遷至江南,在丹陽(今江蘇南京市)鬥場成立錦署後,成為繼蜀錦之後又一個重要產地。至於製鹽、冶鑄、造紙和製瓷業方麵,也都有突破或新的發明。浙江的海鹽和江蘇的鹽城為重要的產鹽地,《太平寰宇記》卷九五引《吳郡記》稱海鹽是“海濱廣斥,鹽田相望”。冶鑄業方麵當時在華東區的著名作坊有梅根冶(今安徽貴池縣東50裏),齊時上虞人謝平還創造雜煉生鐵法以煉優質鋼。造紙業方麵,當時的藤紙非常著名,做文書“皆用藤角紙”。而藤紙的產地即在今剡縣(今浙江嵊州市)剡溪(今曹娥江上遊)和餘杭的由拳村。製瓷業也有了長足發展,青瓷窯分布在今紹興、溫州一帶。而農業與手工業的發展,進一步帶動了商業的發展,兩晉南北朝時的南方著名商業城市有建康、京口、山陰、壽春、襄陽、江陵、成都、番禺八個,而華東區就占了前四個。當時的建康在梁時“城中有二十八萬戶(以1戶5口計,約有140萬口),東西南北各四十裏”。都城內有四市,附近有大小市十餘所。京口也是連接南方和西部的大市,山陰是著名的絹米交易中心,壽春則是連接南北交易的大市。

這些經濟成就的取得,都與北方漢族的大量遷入和統治中心建立在這片土地上分不開。此期的經濟發展,終於使西漢時還處於比中原地區落後得多的華東,開始成為全國著名的經濟中心,出現了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荊城(荊州)跨南楚之富,揚郡(揚州)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以區區吳越,經緯天下十分之九”的局麵。人們可見的是“良疇美柘,畦畎相望,連宇高甍,阡陌如繡”的興旺景象。華東“簡直成為全國的穀倉和衣料的取給地,中國的經濟重心,從此由北方移到南方了”。

三、隋唐漢族向華東的遷徙和發展

隨著隋朝建立,南北統一,動蕩的政局和戰亂開始結束。雖然隋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但不久之後建立的唐朝,則開始了封建社會文化的鼎盛時期。周邊各少數民族在唐王朝的擴張過程中不斷被同化,成為漢族中一個組成部分。而華東自從東吳立國,再到東晉南朝政權的更迭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活動於此的大量山越,也在被征剿和移居平地後,在南北朝尤其是到唐代時被同化,成為華東漢族的一個組成部分。江南經濟的不斷發展,使華東區最終成為單一漢族聚居的區域。

不過,正當人們分享盛唐繁榮的時候,橫掃華北的“安史之亂”爆發了。從天寶十四載(755年)始,到寶應二年(763年)止,經過8年激戰,中原地區是“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榛棘,豺狼所嗥”;關上地區“間井蕭然,百不存一”。大量為躲避兵亂的流民,進入相對穩定的江南。“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便是當時曆史真實的寫照。華東的江北地區,成了北方難民一個重要的棲息地。

當時北方漢族為逃避兵火而南遷的路線大致分東、中、西三路,其中東路通過大運河南下,到達江北地區,而後有的還經過江西進入福建,有的則進入嶺南。因此,江淮是接受北方漢族移民最多的地區之一。雖然史無確切數字記載,但從各種典籍中,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龐大的北方漢族遷入,並對華東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淮南由於地處南北兩地的連接地帶,逃避安史之亂的北方漢族首先乘此路南下,加上安史之亂時,許遠、張巡死守睢陽(今河南商丘南),使淮南得以保全,給避難者以一種安全感。所以大批南下的流士、流民便在此地居留下來。許多文獻記載,當時為避安史之亂,“衣冠士庶……家口亦多避地於江淮”。“中國(中原地區)新去亂,人士多避處江淮間。”當時江淮間的揚州,在興元無年(784年)時,因“僑寄衣冠及工商等多侵衢造宅,行旅擁弊”,造成一定的社會問題。和州(今安徽和縣)在唐大曆年間(766~779年)其戶數比天寶年間(742~756年)的戶數增加數倍。這種情況的出現,除非有大量外來人口的遷入,否則,絕不可能增殖得如此之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