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在清前期遷入東北的漢族主要分布在遼東和遼西。這些漢族移民後來發展形成為沈陽人和大連人。而清中期,為進入長白山采參捕珠、淘金伐木,山東、河北的漢族移民大批遷入東北,許多人闖過柳條邊進入吉林地區,人們謂之“闖關東”。這些“闖關東”者在進入吉林烏桓、伯都訥地區的同時,還沿遼河和柳條邊牆北上,進入伊通河流域,並大多居留在伯都訥和吉林烏拉地區的交通要道——長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吉林漢族闖關東者約有30萬人。這就是後來形成的長春人的基礎。清後期,從鹹豐開始,漢族移民才大批遷入黑龍江進行開發。至光緒末年黑龍江省幾乎所有的地區都有漢族遷入。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置黑龍江將軍,設黑龍江巡撫,改為行省。民國後漢族遷入達到高潮,從1923~1930年達187.5萬人,1932年設哈爾濱市,哈爾濱人形成。
從上所述,可見清代以前遷入東北的漢族移民大多土著化了,所以到明末清初遼東300萬漢族竟有250.7萬人外遷,所剩僅15萬人。清代以後,漢族遷入東北經曆了前期、中期和後期的發展,從遼東、遼西擴展到吉林,再擴展到黑龍江。在東北漢族的這個波浪式的推進發展過程中,由於遷入時間和地域的不同,先後形成沈陽人、大連人、長春人和哈爾濱人等漢族族群。
三、東北漢族的族群結構
正因為漢族遷入東北的時間雖然很悠久,從秦漢算起有2000多年了,但由於曆代遷入東北的漢族在白山黑水的懷抱中大多少數民族土著化了,就是明末遼東的300萬漢族,也隨著清兵入關而大多離開了東北,所剩僅15萬人。所以東北漢族的發展,嚴格說來僅能從清代開始算起,這隻是一方麵。
另一方麵,入清以後,又由於漢族遷入東北從清前期開始呈波浪式地占據式的移民,先占據遼東、遼西,清中期後又進而占據吉林,清後期後再進入占據黑龍江。所以東北漢族之間差別不大,族群結構呈單一式的類型,大而言之,可以總稱之為東北人,有人為其專寫了一本書,名曰《東北人》,略加細分也可分為沈陽人、大連人、長春人和哈爾濱人。
四、東北漢族的基本特征
(一)方言統一
東北漢族的語言由於與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普通話很接近,內部相當一致。當然,細究起來,內部也還有一點差異。就遼寧省而言,遼東半島方言與遼西方言就有些不同,遼東的方言特點與膠東半島相同,故有人將膠、遼方言劃為一個方言區,即膠遼官話;而遼西由於與河北北部毗鄰,故與冀州官話相近。
(二)族群年輕
在漢族的族群中,若比年齡,即形成曆史的早晚,東北的幾個族群都很年輕,資格老一點的是沈陽人,從清初算起,為370多年。哈爾濱人最年輕,若以1932年哈爾濱設市開始算起,充其量不過80年。
(三)性格勇悍
東北漢族在嚴寒的自然環境中,由於“闖關東”的特殊經曆錘煉出了勇悍的族群性格。在舊社會動蕩荒亂的年代,這種勇悍的性格造就了“胡匪”現象,人們熟悉的《智取威虎山》中座山雕、小爐匠、許大馬棒等均是這類胡匪的典型。當然,這種勇悍性格也使得東北人豪爽,請起客來餐桌上堆得滿滿的,酒不喝足,決不罷休,所謂“酒是英雄膽”。無須諱言,東北人的勇悍也使他們打起架來天不怕地不怕,常常捅刀子闖大禍,人稱“東北虎”。
(四)民風粗獷
東北的黑土地孕育了東北人“傻大黑粗”的粗獷民風。
原始而富饒的東北黑土地,賜給了東北漢族豐富的生活資源,無論是山林狩獵,還是湖海捕魚,或是荒原拓耕,黑土地都給東北人的勞動付出以豐厚的回報,大森林、大草原、大沃野、大墾區、大工廠、大油田、大煤田,陶冶了東北人的豪放,使之衣、食、住、行無不帶有粗放簡陋的特點,所以民間流行東北有五大“怪”的說法,即“草坯房子籬笆寨,窗戶紙糊在外,煙筒安在山牆外,養了孩子吊起來,大姑娘出門叼煙袋”。
第二節東北秦漢時期族群概況
一、舊石器時代的東北原始族群
在東北這片五彩斑斕的土地上,很早以前就有人類在這裏生存、勞動和繁衍著,從考古資料上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類可以追溯到20萬年前的舊石器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