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陽洞穴中,伴隨著人類化石出土的還有一些石製工具,一件用變質岩製成的小型砍砸器,兩件用脈石英製的兩端石片。
前陽人的發現對研究古人類的發展,分布範圍和人類文明的起源都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七)安圖人
1963年,在吉林省安圖縣明月鎮東南5裏的石門山南坡的石灰場的洞穴中,發現了古人類遺跡,稱明月溝洞穴。1964年5月,吉林省地質局地測大隊、東北地理研究所和吉林省博物館組成聯合發掘小組,對明月溝洞穴進行了係統的發掘,在洞穴的堆積中發現1枚古人類牙齒化石,考古學家命名為“安圖人”。
安圖人牙齒化石是右下第一前臼齒,保存完整,牙冠近中側呈乳白色,遠中側為淺黃色,牙冠和咬合麵有數條輕度的隱裂。從頰麵觀看,牙齒上寬下窄近似梯形。牙冠的近中緣角比遠中緣角小。牙根較長,近根尖部1/3處彎向中遠側,根尖部有輕度吸收,在根頸1/3的舌側有粗糙麵。牙齒咬合麵的釉質磨損較重。齒質已暴露,可以看出頰尖和舌尖的形狀與現代人相似。從安圖人牙齒咬合麵磨損的程度看,相當於現代人的四級磨損程度,估計是中年人或壯年人的牙齒。
經過對安圖人牙齒做X光射線檢查和病理檢查,發現安圖人牙齒患有齲病和牙周萎縮等疾病。安圖人牙齒形態結構表明,安圖人牙齒化石屬於晚期智人的牙齒。
在明月溝洞穴中的古人遺跡堆積中,還出土了鼠兔、花鼠、狼、貉、狐、棕熊、鬣狗、猛獁象、披毛犀等動物化石16種,其中除4種已滅絕外,大部分是現代動物群中的屬種。
考古學家對明月溝洞穴中出土的猛獁象肩胛骨和臼齒化石以及對披毛犀臼齒化石的C14測定結果表明,安圖人生活的時代屬舊石器時代晚期,安圖人牙齒化石屬於晚期智人。
(八)淩源八間房遺址
淩源八間房遺址,位於遼寧省淩源縣西北16裏西八間房村西南的草帽山的東坡下,在黃色的砂質土中發現了具有細石器打製法的石製品。
淩源八間房遺址出土的石器計49件,石器的原料是顏色秀美的火石、水晶石、瑪瑙石和石英岩、火成岩等,經過細致地打製而成。這些石器的特點是石核較小,其中最小的隻有16克重。石器的類型有尖狀器、刮削器、石核和石片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石片中,有一種帶背石片,這是一種罕見的器物,是在石片一側邊沿上經過輕敲細擊,使邊緣增厚,這種修理成背的刃類器物都稱為帶背石器,其用途類似刮削器。還出土一件帶背雕刻器,這樣的器物也是少見的。這些特殊的石器的出現,說明古人此時已經掌握了高超的製作石器的技術。
在遺址中與石器同時出土的還有多種動物化石,它們是中華鼢鼠、東北鼢鼠、長尾黃鼠、普氏羚羊、鹿屬和原始牛的化石,這些動物生存的地質年代,屬於晚更新世時期。
經考古學家認定淩源八間房遺址受華北地區細石器的影響,具有早期細石器的雛形,是屬於舊石器晚期後一階段。
(九)呼瑪十八站遺址的古人
1976年在黑龍江呼瑪縣發現了一處舊石器晚期古人類遺址。這是我國迄今為止最北部的一處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遺址。
呼瑪十八站遺址,位於大興安嶺東坡,呼瑪河左岸的二級階台地上,清澈的呼瑪河水,潺潺地在台地下邊流過,這是一麵近水向陽的台地,是古人生活繁衍的理想場所。
1976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學研究所在這裏進行發掘,遺址的地層分為上下二層,上層是黑龍江地區常見的含有“細石器”和陶片共生的地層;下層不見陶片,卻含有大量的打製石器: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圓頭刮削器、石葉、石核、石片等。石器的打製方法也比較進步,采用的是壓製和打製並存的技術,石器製作的精致美觀,形製各異,石製品總計1000多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