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洞遺址出土的石片和石器,除少量是用閃長岩和玉石外,幾乎都是用脈石英加工製成的。這裏出土的玉石石器,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用玉石製作的石器。這裏出土的石器多是用砸擊法和錘擊法製作的,這是舊石器時代人類最常用的製作石器的方法。石器的類型以刮削器數量最多,其次是砍砸器和尖狀器,其中尖狀器是經過精心壓製的。這裏出土的大量石器,不論從石料的選擇,製作石器的方法,還是從器形的規格來看,都和華北地區的小石器文化相似。仙人洞人遺物中,最有價值的應該是那批製作精美的骨製品,包括骨錐、骨針、骨魚叉和鑽孔牙飾品,這批骨製品的工藝造型在舊石器時代文化中是極其少見的,特別是古魚叉的出土,又是我國同期遺址中首次發現。這批珍貴古人遺物的發現,對我們研究原始社會人類生活狀況、服裝的起源、人類的審美觀念以及漁獵經濟的發展等諸多方麵,都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仙人洞遺址還發現了大量的動物化石,不少於38個種屬,大部分是古人狩獵的動物,其中很多種動物已經滅絕。在仙人洞洞口附近有厚達1.5米的灰燼,裏邊有很多火燒過的獸骨、石塊和炭塊。
據考古學家測定,仙人洞人的時代比山頂洞人時代略早些,距今約4萬至2萬年。
(五)哈爾濱人
哈爾濱人是1982年發現的,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西南25千米的閻家崗農場。
閻家崗地處鬆花江和運糧河之間高出河水水麵10米的第二級階地上。這裏出土的古人類遺物為人頭骨殘片1塊,石製品、骨器和分屬20個種屬的31種動物化石。
閻家崗遺址出土的人頭骨殘片是2件右側頂骨的後部,靠枕角區保留有人字縫鋸齒一部分,內顱可見腦膜中動脈壓跡,分叉又粗又簡單,比現代人原始,古人類學家認定屬於晚期智人,定名為“哈爾濱”人。
在閻家崗遺址中發現的兩處由大量的哺乳動物骨骼圍築而成的半圓形的古人類臨時居住址,引起了國內外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的濃厚的興趣,引起了他們的極大關注。其中一個居住地是由大量動物骨骼密集而有規律地排列在一起,酷似一排矮牆,門口朝南偏西,弧殘長5米、寬40~60厘米,邊壁整齊。從側麵可以清楚地看出是由4層動物骨骼重疊地擺放在一起的。內壁比外壁稍微平直,個別部位還具有一定傾斜角度。在骨骼與骨骼之間填充砂質黏土,起黏合料作用,將骨骼牢牢地砌築在一起,使之不易錯動。閻家崗出土的動物化石,主要有野牛、野馬、大角鹿、羚羊、猛獁象、披毛犀等。這些動物化石的特點是,大型動物較多,食肉類動物和食草類動物並存,在一些碎骨中的骨體表麵遺留著人工打擊和食肉動物啃咬的痕跡。另一個居住地為直徑5米的大半圓形骨化石圈,門口朝東偏北,上下疊置三層,下層為骨骼粗大的犀牛頭骨、肢骨和猛獁象門齒臼齒;中層是個體稍小的野牛、野馬、羚羊和大角鹿的骨骼;上層是小型動物的肢骨和被人工砍砸過的碎骨。在居住地內還有零星的炭粒和燒過的黑色骨片,這是古人燃燒篝火和燒烤野獸的遺址。
古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們認為,閻家崗遺址出土的大型骨化石建築結構遺跡是舊石器時代人類與狩獵有關的臨時居住地。古人經過長途跋涉,艱苦奮鬥,把捕獲的大批野獸帶到這裏,進行屠宰、分割,同時架起了篝火,把割下來的獸肉放在火上燒熟,然後分吃,還有人把獸骨敲碎,吮吸裏麵的骨髓,古人為了躲避風雨和防止野獸的侵害,用吃剩下的獸骨構築起臨時的營地。實際上,閻家崗這種肢解獵物,剔肉和熟食的場所就是古人們的最原始的屠宰場。
據考古學家測定,哈爾濱人生活的時代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2萬年左右。哈爾濱人是迄今為止在黑龍江省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
(六)前陽人
1982年3月,遼寧省丹東市考古工作者在東港市前陽鄉山城村一個洞穴中,出土了人類頭骨化石,命名為前陽人。和前陽人化石同時出土的還有動物化石和一些石製品。洞穴的原洞口已被破壞,現有洞口2~3米,高2米,洞內呈窄長的通道,在距洞口10米處是一個寬敞的大廳,麵積約為500平方米。岩壁和洞頂有石鍾乳、石灰華和石筍。洞內的遺跡堆積層可分為四層,人類化石、動物化石和一些石炭屑顆粒,是在第二至第三層中發現的。
前陽人的人骨化石包括頭蓋骨、下頜骨和1枚門齒。頭蓋骨保存著腦顱骨的大部分,包括較完整的兩側頂骨,大部分額鱗、枕鱗和顱底,遺憾的是麵骨全部缺失,頭骨保留部分長176毫米,寬145毫米,指數為82.9,屬於圓頭形。內外骨壁還沒完全愈合,骨壁較薄,頂枕骨厚3~4毫米,顳骨乳突較小,頂結節和額結節明顯、肌附著處不太明顯,骨表麵光滑,腦容量較小,腦內膜中動脈跡明顯,前枝大於後枝。下頜骨保存完好,下頜角不外翻,翼肌粗隆不太明顯,智齒尚未出全,前臼齒磨損甚微。從上述這些特征看,前陽人為年齡不足20歲的女青年。經著名的考古學家賈蘭坡先生鑒定,前陽人生活的地質年代相當於更新世晚期,經過科學檢測,前陽人距今約1.86萬年,相當於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