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樂遺址中,還出土了其他工藝製品。必須指出的是在2號房址中出土的炭化木雕鳥,這是一件木雕製品,它是被火燒炭化後保存下來的,長38.5厘米,寬48厘米,厚6厘米。由嘴、頭、身、尾、柄等五個部位組成,除了柄為一細木棒外,其他全身兩側麵雕出相同的禽首雀,有人說是鵬鳥。木雕鳥的發現,表明這一氏族集團可能是以鳥為圖騰。雕塑品中還有2件陶塑獸頭,其中1個似豬,另1個是狗,這表明當時人們已開始飼養業。此外,出土的工藝品還有穿孔石串珠、骨簪等裝飾品。
新樂遺址還發現了當時人們居住的房址。迄今為止在新樂遺址的下層發現了12座住房遺址,房子都是長方形,半地穴式,大小不一。大的房址一般長9~10米,寬7~8米;小的房址一般長5米,寬4米。室內中央有橢圓形凹鏡火塘,牆壁有柱洞,有的柱洞底部有不規則的卵石,柱洞的周圍有的用砂填充加固,有的柱洞呈傾斜角度,可能是戧柱。房址內有燒土麵,這說明燒火取暖和生活用火都在房內。還在兩座房址發現有門。
在新樂遺址內還發現了豬、羊、鹿的骨頭和炭化的穀物(2號房址內),經檢測為黍類。此外還發現了植物果實遺骸,其中榛子、橡子和山裏紅,這些可能是當時人們采集的食物。
在新樂遺址下層文化遺址中,發現房址分布密集,每隔3~5米就有一座,在50平方米內就發現了16座,房址有大有小,小房是氏族成員的居住房,大房則是氏族成員的公共活動場所。從新樂遺址出土的遺物上,可以看到新樂人當時過著農業生產為主的定居生活。
(二)小朱山遺址
小朱山遺址是1978年發掘的,位於遼寧省長海縣廣鹿島中部吳家村西的小朱山東坡上,遺址麵積南北長100米、東西寬50米。
小朱山遺址是由當地古代居民吃剩下的海貝殼遺物堆積而成的,年深日久遺棄的貝殼越多,堆積得越高,漸漸成丘,丘層中包含著當時人們的生活遺址。人們通常稱這種文化堆積為貝丘遺址,又叫貝塚。
小朱山遺址分上、中、下三個文化層,在下層遺址中,房址為圓角方形半地穴式。規模較小,室內有紅燒土硬麵,沒有發現柱洞。當時人們使用的陶器多為夾砂紅褐陶,大都含有滑石粉,胎質較厚,手工製作,燒製的火候較高;陶器上飾紋主要是壓印席紋和之字紋;器形多為直口筒形罐、侈口筒形罐和小口鼓腹罐。出土的石器多為打製的石英岩石片石器,有刮削器、尖狀器和盤狀器,這些石器都是用來切割和刮削動物的工具,打製的石器還有亞腰長條網墜、石球等。磨製的石器有:石斧、石刀、有溝網墜、石磨盤、石磨棒等。此外,在同一處文化層中,還出土了陶片、紡輪和骨錐等。出土的獸骨以鹿骨最多,其次是獐子和狗骨,沒有發現豬骨。
小朱山遺址下層文化特點是:當時人們以漁獵經濟為主,也有了一定的原始農業,已能紡線製衣,並開始了家畜飼養業。
在小朱山遺址中層文化層中,房址仍為圓角方形半地穴式,有的有門道。出土的陶器呈紅褐色,器形為直口筒形罐,平底缽和少量實足鬻等,出土的石器分打製石器和磨製石器,其中以磨製石器居多數。此外,還出土了骨鏃、陶刀、蚌刀和蚌鐮等生產工具,以及大量的豬、狗骨骼。
小朱山遺址中層文化的特點是:原始農業比較進步,漁獵經濟仍占有重要地位。
在小朱山遺址上層文化中,房址仍是圓角方形半地穴式,有柱洞,柱洞裏有礎石,居住麵為燒紅土。出土的陶器呈黑褐色,仍是手工製作。器形有直口筒形罐、竣腹罐以及豆、壺、碗、鼎、缽和三環足器等,陶器上的紋飾有堆紋和畫紋。出土的石器以磨製為主,形製多樣,有直背弧刃、雙孔石刃、雙斜肩厚體石斧、有段石锛和穿孔石鏟等,出土的打製石器極少,主要有網墜、磨盤、磨棒。出土的農作物有粟。出土的獸骨以豬、狗為最多,此外,還有鹿、獐和鯨魚骨。
小朱山遺址上層文化的特點是:以農業經濟為主,漁獵經濟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縱觀小朱山文化,其下層文化,和新樂文化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層文化,從出土的實足鬻等可以看到是受大汶口文化的影響;其上層文化,從出土的三環足器等可以看到是受山東龍山文化影響的。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小朱山文化的主體仍然是東北地區的原始文化。
小朱山文化主體分布在遼東半島黃海沿岸,小朱山遺址的上、中、下三個文化層分別代表了遼東半島黃海沿岸地區從6000~4000年間新石器時期早、中、晚三個時期文化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