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者發現,每座墓內都有多少不等的隨葬品,多的10件,少的1~2件。隨葬的陶器多是專為殉葬特製的明器(仿製實用器的陶器),男性墓中多葬有石斧、石锛;女性墓中除隨葬陶器外,還有石紡輪,這說明當時這個部族男女已有了勞動分工。隨葬的陶器有壺、罐、碗、缽等,沒有發現三足陶器,在壺的腹部全鑿有供靈魂出入的圓孔。有的墓中還有隨葬的豬和鹿的骨骼,說明這個部族也有養豬業。
這裏人們使用的陶器都是夾砂紅褐陶,用手工製作,陶器上多數都沒有紋飾,隻有少數陶器上有紋飾,為刻畫紋、水波紋和圓點紋。陶器上多帶耳,有橋狀耳、豎板狀耳、乳丁耳和方板狀耳。壺的底部多有圈足,罐的頸部多為直口。
隨葬的石器多為磨製的,也有少量是打製的,個別墓葬中還有骨器。經考古工作者考證,廟後山文化距今已有3300多年了。
(二)西團山文化
相當於西周初期,在吉林省吉林地區生活著一支古老的族群,他們在以吉林市為中心包括其周圍地區,留下了很多遺址和排列整齊的古墓群。
考古工作者在吉林市郊區西團山遺址發現了這支古老的族群留下的眾多遺跡,從中可以看到這支部族在公元前1000年時的生活和風俗習慣以及文化麵貌,故稱之為西團山文化。
3000年前西團山人住在江河岸邊的山坡上,順著山勢修建長方形半地穴式的房子,上坡麵以坑壁為牆,下坡麵用石塊壘砌為牆。為了防潮,屋內地麵多經過火燒。他們使用的生產工具,主要是磨製的石器,種類很多,有斧、锛、鑿等手工工具;有鋤、石刀、石鏟等農業生產工具;有石矛、石鏃、石劍、環狀石器等武器。這個部族最具特征的工具是長大的半月形的穿孔石刀、打製的亞腰石鋤和環狀石器。青銅製器中工具較多,有小刀、錐、斧和鑿等;矛、劍和鏃較少。矛分為直刃和曲刃兩種,前者接近中原式矛,後者與曲刃青銅短劍相近。陶器均為夾砂紅褐陶,采用泥條盤築法製作,器表多經刮磨,罕見紋飾,有罐、鬲、單孔甑、筒形杯、長頸圓腹壺等。
西團山文化的古墓群,都是有規律地排列在較高的山坡上,用石塊或石板砌成石棺,用石板做棺蓋。有的墓還多修出一個盛放隨葬陶器的副棺,隨葬品也都是按照一定的習俗擺放的,裝飾品如白石管、豬牙等都放在頭和胸附近;石斧、石刀、網墜等工具,都放在腰部和腿部;陶罐、陶壺、陶碗多放在腳下或副棺內。多數墓裏都葬有豬的頜骨和牙齒。在隨葬器物上,男性多為鏃、斧、武器;女性多為陶紡輪和石刀,沒有石鏃。這說明在當時的生產和生活中,男、女已經有了明確的分工。從出土的這些生產工具來看,這支古老的部族除了原始的鋤耕農業外,家畜飼養和漁獵仍然在他們的生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三)白金寶文化
在距今3000年左右,以嫩江中下遊和鬆花江中上遊為中心的鬆嫩平原上,生活著一支強大的古老的族群,考古工作者在黑龍江省肇原縣白金寶發現了這支古老族群的大量文化遺存,故稱為白金寶文化。
考古工作者從白金寶遺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蚌器、骨器和青銅器在內的文物,科學地描述了當時這支古老族群的生活和生產的情況。他們住在長方形半地穴式的房子裏,房門朝東南方向,進門有一條斜坡門道。房子中央有橢圓形的灶坑,既能供人們做飯,又能供人們取暖,說明這支古老的部族已經過著定居的生活。他們使用的陶器,全是手工製作的,主要是黃褐色和灰褐色夾砂陶,燒製的火候較高。質地堅硬,種類很多,並飾以多種紋飾。他們使用的陶器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在口沿上裝飾著鋸齒形細泥條的直口筒腹鬲和筒形深腹罐。用仿樺樹皮來裝飾陶器,在陶器身上用畫紋表示樹皮的接縫,用錐刺紋表示接合樺樹皮的針跡,不僅表現了陶器的地方特色,又反映了這支古老族群的藝術情操和審美觀點。在陶器上的仿羊紋飾和牌飾上的動物形態,說明這支古老的族群已經從事畜牧業生產;陶器上的紋飾還有仿商周青銅器的蟬紋和回紋,標誌著這支古老的族群已經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陶紡輪的出土,反映了他們已經掌握了早期的紡織技術。
白金寶文化居民的生產工具不僅有石器,還有許多蚌器和骨器,如蚌鐮、蚌刀、蚌鏃、骨魚鏢、骨鐮、骨矛等。這些生產工具的出土,說明這支古老族群的農業生產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同時,漁獵和畜牧業也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經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