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東北漢族史(5)(1 / 3)

在新開流遺址的上、下兩層遺存中,都出土了麅、鹿、狗、獾、狼和野豬等動物骨骼。兩層遺存中的石器和陶器也都相同,這說明它們屬於同一文化。這一文化向我們展示了6000多年前新開流地區的居民生活,是以捕魚為主,狩獵和農業為輔的定居生活,他們是興凱湖畔的早期漁民。

6000多年前,北起黑龍江下遊,南到興凱湖畔,西起鬆花江下遊,東到日本海的廣大地區,都屬於新開流文化區。

(六)昂昂溪遺址

昂昂溪遺址,位於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西南郊區的昂昂溪,故以昂昂溪命名,屬於新石器文化時代遺址。

1928年和1930年在昂昂溪發掘兩座新石器時代墓葬。後來,又在這裏進行過多次調查、采集和發掘,出土一批石器、陶器和骨器。

昂昂溪遺址發掘的兩座墓葬都是土坑墓,其中一座為男性,另一座為女性。在男性墓中隨葬的多為漁獵工具,有骨槍頭、骨魚標等;在女性墓葬中隨葬的多為刮削切割工具,這說明生活在昂昂溪遺址上的古代居民已有明確的勞動分工。

在遺址中出土了許多細石器,加工精細,有三角形凹底和平底石鏃、長條形石片、石葉等,磨製石器較少。出土的陶器種類單一,隻有小口罐和帶流缽兩種,陶器的紋飾有三角形刻畫紋和附加堆紋。出土的骨器很多,主要有帶倒刺的槍頭、鑲嵌細小石刀的帶槽刀柄、骨錐、骨魚鏢和穿孔骨器。

從昂昂溪出土的遺物,考古學家們認定昂昂溪遺址的先民們過著以漁獵為主的經濟生活,屬於母係氏族時期。

(七)銅缽好賚文化

銅缽好賚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文化,是以發掘的銅缽好賚遺址和墓葬為代表而命名的。

銅缽好賚遺址,位於黑龍江省新巴爾虎左旗銅缽廟北的一條幹涸了的古河道的西側。現在這兒是一片荒灘,在6000年前,這裏卻是水草豐美、鮮花遍野、禽獸眾多的大草原,是古人生存繁息的理想地方。

遺址的麵積較大,在遺址上發現了一些古墓葬,考古工作者對其中的7座墓葬進行了發掘。都是土坑墓,墓葬排列沒有固定方向,一般是直肢葬,墓葬中隨葬品極少;沒有發現石器和陶器,僅在骨架的胸部放有數量不等的河蚌,這表明當時尚無貧富分化。

在銅缽好賚遺址中出土了很多石器,是用瑪瑙、石髓、石英、蛋白石、黑曜石製作。其中以壓製石器居多,有石葉、石鏃、圓錐形和圓柱形石核、長形刮削器、圓頭刮削器和石核刮削器等;其次是打製石器,有敲砸器、盤狀器等;磨製的石器較少,如石盤等。遺址中還出土了少量的夾沙黃褐陶片,很厚,上邊沒有裝飾的花紋。陶片的出土表明呼倫貝爾地區的古代居民已經進入了新石器時代。從遺址中出土的遺物上看,這裏已經有了原始的農業,大約距今已有6000年的曆史了。

(八)牛河梁遺址

牛河梁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遼寧省建平縣與淩源縣兩縣交界的山梁上,因山梁為牛河之源頭,故稱牛河梁。

1983年,考古工作者開始在這裏進行調查和發掘,已發現有女神廟、積石塚群、“金字塔”式巨型建築遺存以及精美的玉器、陶器、石器等文化遺存。

女神廟坐落在牛河梁北山山頂上,山頂上有廣場、平台、南北長約175米、東西長約159米,平台邊緣砌有石牆,平台南側為女神廟。從廟址上看,女神廟是由1個多室和1個單室兩組建築組成。多室南北長達18.4米,東西寬為6.9米,由1個主室和幾個相連的側室和前後室組成;單室在南,為附屬建築,長6米,寬2.65米。廟的頂蓋和牆,都是用木架草筋、內外敷泥,還在表麵壓光後畫上彩繪。目前僅發掘了一部分,出土了很多泥像的殘塊,大約分屬於6個個體。其中最小的和真人一般大小,主室出土的人像的鼻子、耳朵,相當於真人鼻子、耳朵的三倍。最難能可貴的是出土了一尊較完整的女神頭像,頭像塑造的比例準確,生動細膩,是典型的蒙古人種,頭像運用圓雕技術,在寫實的基礎上加上大膽的誇張,頭像眼睛的處理更是別具匠心,用黑色珠玉鑲嵌,有神有光,更具神韻,是難得的雕塑佳品。出土的其他泥塑人體的上臂、手、乳房、耳、鼻等部位,以及豬籠、鳥獸和其他建築構件,無一不是精美絕倫的藝術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