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東北漢族史(5)(2 / 3)

在女神廟周圍環列著20多處積石塚,這些積石塚與豬頭山峰相呼應,形成一個互為聯係的祭祀建築群。積石塚一般長、寬約20米,有方形的,有圓形的,有的塚外砌有石場,或圍有石樁,塚內有大小棺墓葬,石棺用石板,或石塊砌成長方形,以石封頂,但是各自的形製、構造以及性質完全不同。如2號塚群的中心大墓就是一座大型石槨墓,平頂,像一石砌方台,邊長3.6米,方台中部為長方形槨室,長2.21米,寬0.85米,高0.5米,由於早年被盜,僅存一段人骨、少量紅陶片和牛、豬骨骼。另一個中心大墓,葬的是一位男性,隨葬品十分豐富,出土的有大玉環,勾雲形玉佩、玉龜、玉鐲等玉器。除大型墓外,還有不少小型墓,環列在大型墓邊。這些墓葬有一次葬,也有二次葬,有的隨葬少量的玉器,也有的沒有隨葬品。從隨葬的多少,可以看出墓主生前的地位有明顯的差別,說明當時氏族成員的等級分化已經十分明顯和嚴格了。

在牛河梁遺址上,有一“金字塔”式巨型建築,外包巨石,內麵圍砌成規整的圓形,直徑近60米,中心為人工夯築的土丘,直徑近40米,高25米,整個範圍大約近10000平方米。

牛梁河遺址上的“女神廟”、積石塚群、“金字塔”式巨形建築的遺存,以及大量的具有禮儀性質的玉器的發現,不僅表明了紅山文化時期的生產力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私有製已經產生,而且可能產生淩駕於氏族公社之上的社會組織形式。所以,牛河梁遺址的發現,對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研究原始宗教的起源都提供了重要的真實的資料。也正因為如此,紅山文化才被譽為5000年前的文明曙光。

(九)東山嘴遺址

東山嘴遺址,位於遼寧省喀左縣城東南約4千米的大淩河西岸黃土山梁頂部的台地上,長約60米,寬約40米,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為公元前35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

1979~1982年,考古工作者對東山嘴遺址進行了發掘,這是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中首次發現的大型石砌祭祀建築群遺址。這個祭祀建築群基址,幾乎占據了整個東山嘴遺址。其建築布局按南、北中軸分布,有中心,有兩翼,講究對稱,注重對應。中心部分是座大型方形基址,東西長11.8米、南北寬9.5米,基址的四邊是用加工過的石塊砌成的牆基,基址內豎立著三堆長條石塊,基址內出土的遺物有雙龍玉璜、石彈丸和陶片等。兩翼分南北兩部分,北部是用加工過的長條石砌成的兩道南北走向的互相對稱的石牆基,石牆基內有大塊的半臥的石塊,和紅燒土麵,石牆基外堆著大麵積的石塊。南部現存著東西兩堆石塊,其中東側的石堆形成一條長11米、寬2米的石帶。從南北兩翼的建築布局和石塊排列狀況看,應為互相對稱的建築遺跡。基址的前端為圓形台址和多圓形石砌基址,圓形台址距方形基址南牆15米,直徑為2.5米,周圍用石片鑲邊,石圈內鋪著大小相近的河卵石。多圓形石基址在圓形台址南約4米,可以分辨出是3個直徑約為3米的相連的圓形基址,用單層石塊砌成,石圈用小石塊鋪成石台麵,在石圈的周圍出土了幾個婦女陶塑像。

陶塑人像多為人的肢體部分,未見頭部,都是用紅色泥塑的,計有20多件。可以看出形體的有兩種:其中一種是兩件小型的孕婦塑像,女性特征明顯:腹部凸起,臀部肥大,左臂彎曲著,左手貼在上腹部,塑像體高5厘米左右,頭和臂已殘缺,裸體,塑像造型表現出的孕婦體態自然。另一種為大型人物塑像的上身和下身各一塊,從這兩部分的形態可以看出是盤膝而坐的姿勢,塑像的大小相當於真人的1/2。在石圈形台址附近,還出土了同樣姿態的其他陶塑人的上、下身殘塊,據分析這可能是在當時的特定環境下的一種特定姿態。

在遺址中還出土了紅山文化常見的陶器、石器和玉器。出土的陶器造型奇特,如鏤孔塔形器等;石器有小型飾件,如鴞形綠鬆石飾;玉器十分精致,如雙龍首璜形玉飾。這些陶器、石器和玉器都不是日常生活用品,可見這裏是祭祀用的場所,是要耗費大量勞動力的,一個氏族,或者是一個部落,都是難以完成的。所以它可能是幾個氏族或部落聯盟共用的祭祀場所。它標誌著當時東山嘴地區的古代居民的生活已經進入一個嶄新的曆史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