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六道溝遺址
大六道溝遺址,位於吉林省琿春市春化鄉大六道溝村東南琿春河右岸南團山頂部,南團山是一座東西長約180米,南北寬約14米,相對高度約20米的小山丘,東南和西北各有一個伸出的山腳,大六道溝遺址的遺存就分布在這兩個山腳的頂部。
1972~1973年,吉林省博物館在這裏進行兩次發掘,發現並清理居住址7處、窯地兩處,出土了一批石器和陶器。
在西北山腳的頂部發現和清理了7座房址,其中北麵一排自西向東5座,南麵1座較完整,東麵1座破壞嚴重。房址間距約3米,房址為淺穴式,穴深為0.3~0.5米;分別為正方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圓形三種。正方形的邊長為4米多,長方形的長邊約7米,短邊約5米。北麵和南麵房址的四角有較深的柱窩,有的半嵌入穴壁內;東麵房址的居住麵中部有圓形柱洞。房址中有兩處以上的篝火式燒土痕,有的燒土痕近處有兩至三塊石頭。發現和清理窯址兩處。其中一處形製較清晰,是從地麵下挖成橢圓形淺穴,在穴的西壁掏成一個半球形橫凹窩,沒有窯簞,是相當原始的陶窯。另一處因破壞嚴重,形製不清,僅見成堆的炭塊、碎陶片和灰燼。
出土的器物有石器、陶器、骨器和樺皮器。石器分打製、壓製和琢製3種,其中打製的石器有斧、矛、鏑、鏃、砍伐器、刮削器和網墜等,石料為凝灰岩和礫石;壓製的石器有刮削器、尖狀器和帶使用痕跡的形狀不規則的小石片,石料為黑曜石;琢製的石器為磨盤;同時出土的還有幾件用燧石和流紋岩製作的細石器,其中有一件是楔狀石核。出土的陶器以夾砂紅褐陶和亞紅陶為主,都是手工製作,器表多經抹光,亞紅陶的器麵為磨光,火候較低。陶器都是平底大口器,有直壁筒形甕、罐、杯、敞口碗和淺腹缽。甕和罐的上腹兩側有對稱的器耳,形狀分瘤狀和短舌狀兩種。陶器以素麵為主,在一件小碗和部分陶片上見有刻畫紋,紋樣有席花形、葉脈形和人字形等平行線紋,也有棗核狀淺凹窩紋。
在東南山腳頂部,清理了一個居住麵,中間有直徑約1米的篝火址,周圍出土了打製石矛、石鏃、石網墜和很多黑曜石片,其中部分石片有使用過的痕跡。出土的陶器都是碎片,手工製作,火候較低。器形是直唇的小罐、碗、缽、杯類器物,無大型陶器,多為素麵的夾砂紅褐陶和帶有刻畫和壓印紋飾的夾砂褐陶。刻畫紋主要是平行線、棗核狀狹長凹窩和人字形,壓印紋有橫向密排的淺凹點紋。
大六道溝遺址中,東南山腳居住麵較早,居民主要以漁獵經濟為主,西北山腳的六座房址和窯址的時間較晚,反映出當時居民的經濟生活水平較前進步,過著以農業生活為主的定居生活。但是這早、晚兩期遺存,屬於同一文化類型,所處的時代為新石器時代。
三、先秦的東北族群
在夏、商、周三代和春秋戰國之時,生活在東北大地上的族群,大多數處於原始社會的不同曆史階段上,但是居住在環渤海灣和黃海岸邊的東北地區的族群,卻緊步中原華夏民族的後塵,先後進入了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
居住在東北地區的族群,在4000年前左右,已先後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他們雖然大多數像天上的流星,在曆史上匆匆而過,沒有留下自己的族名,但是他們在東北大地上生活的遺跡卻隨處可見,他們留下的生活遺物也是隨處可尋的。當然,在先秦時代的東北族群中,也並不是都沒有留下族名,箕子朝鮮、肅慎、東胡、穢貊等族群的名字還是赫然地寫在中華民族史冊上的。
(一)廟後山文化
考古工作者在遼寧省東部山區發現了多處洞穴遺址,洞穴內有燒火居住的遺跡和使用過的陶器殘片,有的洞穴裏還發現了古墓。這是一支習慣於在洞穴內生活的古老的族群的遺存。以本溪縣山城子鄉廟後山上的考古發現最有代表性,故稱做廟後山文化。
考古工作者在遼寧省本溪縣山城子鄉廟後山上發現了3個洞穴,洞穴內都有墓葬,其中一個洞穴內竟有古墓多達11座。經清理發現:葬式有仰身葬、火葬和二次葬,在火葬墓中的骨灰上,多壓有薄石片,有的墓用不規則的石塊砌成長方形的墓坑。在另一個洞穴內發現了12座互相交錯疊壓的墓葬,其中有兩座為火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