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桓帝(147~167年)時,鮮卑中出了一個能人,叫檀石槐。檀石槐的父親叫投鹿侯,他年輕時在匈奴軍中當了3年兵,妻子在家生了一個兒子。投鹿侯當兵回來,聽說妻子生了個私生子,非常氣憤,就要殺死他。妻子編了一套謊言說:有一天大白天忽然烏雲密布,雷電交加,她仰起臉來看天色變化,忽然有一顆冰雹落到她口中,她還沒有反應過來,就吞咽到肚子裏了,後來就有了身孕,過了十個月就生下了這個孩子,這孩子方頭大耳,一臉福相,想來是個命大福大的人,還是留他一條命吧。投鹿侯不信,不讓家裏收養孩子,妻子沒法,就讓家人抱去養了,取名檀石槐。一晃十四五年過去了,檀石槐長得又高又壯,聰明伶俐,遇事有辦法,能說會道,為人處世都有一套。有一次其他部落大人把檀石槐外公家的牛羊給搶走了,他聽說後來不及回去找人,就一個人單槍匹馬追趕上去,經過一場廝殺,趕跑了搶牲口的外族人,把牲口如數地奪了回來。這件事使檀石槐在部落中嶄露頭角,大家都很佩服他。有人打架鬥毆,就去找他為人評理,他秉公處理,沒有不服的。他也熱心部落裏的事情,為了把部落管理好,他想了很多辦法,從此聲名鵲起,在部落裏很有威信,被推選為大人。檀石槐辦公地點設在彈汗山歠仇水上,他整兵經武,部落日益強大,附近邑落的大人們,都歸服於他。檀石槐率兵“南抄緣邊,北拒丁零,東卻夫餘,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東西4000餘裏,南北7000餘裏,網羅山川水澤鹽地”。於是檀石槐便加強對漢廷邊郡的侵擾。當時漢廷勢力衰微,便想采用漢廷對少數民族慣用的“和親”辦法來招撫他,並派人持印授封他為王,都被檀石槐拒絕了。檀石槐為了加強他控製地區的管理,“白分其地為三部,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接夫餘、穢貊20餘邑為東部,從右北平以西至上穀十餘邑為中部,從上穀以西至敦煌、烏孫20餘邑為西部,各置大人主領之,皆屬檀石槐”。這是鮮卑人最早建立的政治實體,已具有政權雛形了。當時居住在匈奴故地的鮮卑人,因為同匈奴人、漢人接觸較多,在經濟文化方麵受其影響,社會發展較快,已進入了奴隸社會。漢靈帝光和(178~183年)中,檀石槐死了,其子和連立,從此以後,“諸大人遂世相傳襲”。當時留在大興安嶺的鮮卑人,因為和外界接觸較少,社會發展較遲緩,還處於原始社會末期。
第三節漢族向東北的遷徙和發展
一、秦漢漢族向東北的遷徙
秦始皇帝二十一年(前226年)十月,秦軍攻破燕都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率精兵戰車退保遼東,以襄平(今遼寧遼陽市)為據點,苟延殘喘。“後五年,秦卒滅燕”,俘虜燕王。從此,遼西和遼東都納入秦國版圖。秦滅燕後,在今遼寧地區置右北平(含今遼寧省一部分)遼西、遼東3郡,29縣。隨著秦代對東北地區的管理和統治,將會有一大批漢族官吏和士兵進入東北,雖然史料闕如,但這是可以肯定的。
秦統一中國後,很快發生了農民戰爭。當時,居住在今河北和山東一帶漢族的先民,為避中原內亂,紛紛逃往東北和朝鮮半島,“齊、趙人往避者數萬口”。這些逃往東北地區的漢人是從陸上經山海關、從海上經遼東半島這兩個方向過來的。
兩漢之時是漢族向東北遷入和發展時期。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擊潰衛氏朝鮮,在今遼寧東部和朝鮮半島,設置樂浪、玄菟、臨屯、真番4郡。隨著漢代對東北地區統治的加強,漢人遷往東北的也越來越多。遷入東北的漢人主要有四種人。
(一)西漢時期遷入東北謀生的漢人
在秦末大規模的農民戰爭中,中原地區戰火熊熊,殺擄不止,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和生產活動沒有保障。東北地區沒有受到戰爭的破壞,是一片安靜祥和的聖地,成為人們向往和追求的世外桃源,大批漢人從關內擁入東北地區的遼東和朝鮮半島謀生,尤其是臨近東北的今河北和山東人民,“齊、趙人往避者數萬口”。當然,移居到遼西地區的漢人之多更是可想而知了。中原地區漢人這種自發的向地廣人稀的東北地區移民的潮流,終漢朝一代,不曾止息。
(二)西漢時期發配到東北屯田和築城的刑徒
元鳳五年(前76年),“發三輔及郡國惡少年、吏有告劾亡者,屯遼東”,第二年春天正月,“募郡國徒,築遼東玄菟城”。這時玄菟郡治所已從朝鮮半島遷到遼東高句麗縣(今遼寧新賓縣西南)。第一次發配到遼東的三輔和各郡國無賴少年和被人告發而逃亡的吏,是到遼東屯田的,時間較長。第二次招募各郡國刑徒到遼東築玄菟城,時間是短期的,以築城工期為限。當時的東北地區人煙稀少、冬天苦寒,被人視為畏途,是流放罪徒的場所,這兩次征發罪徒到遼東,不管是屯田還是築城,顯然都是為了加強遼東邊防和鞏固玄菟郡的地位。關於這兩批流徒人數的多少,已無從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