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數十萬來投的難民中,有些是中原大族門閥之家,也有一些人是飽學多才的名士和社會名流,還有些是中原政權的落魄官員,慕容廆都能折節接納,並能“舉其英俊,隨才受任,以河東斐嶷、北平陽耽、廬江黃泓、代郡魯昌為謀主;廣平遊邃、北海逢羨、北平西方羨、西河宋爽,及封抽、斐開為股肱;平原宋該、安定黃甫岌、岌弟真、蘭、陵、繆、愷,昌黎劉斌、及封奕、封裕、典機要”。“會稽朱左東、泰山胡毋冀、魯國孔篡,以舊德清重,引為賓友;平原劉鑽,儒學皆通,引為東庠祭酒,其世子皝率國胄束修受業焉,廆覽政之暇,親臨聽之,於是路有頌聲,禮讓興矣”。由於慕容廆對中原士人禮賢下士,推心置腹,委以重任,得到了中原士人的好評和擁戴,竭盡全力地為他出謀劃策,製定方略,排憂解難,流寓在遼東的士人和難民逐漸安定下來。
及至東晉鮮卑人慕容部強大以後,不斷地對鄰居發動戰爭。在戰爭中,每占領一地,就強製性地將當地居民遷往遼東,充實遼東人口,開發遼東土地。
太寧三年(325年),慕容廆打敗了鮮卑人宇文部的進攻,並攻下宇文部的城池,將其人民數萬戶遷入遼東。宇文部生活在塞外老哈河和灤河上遊(今河北北部),也不斷地擄掠中原漢人。所以,可以肯定地說,這數萬戶被強製性遷往遼東的人口中,必定有很多漢人。
鹹康四年(338年),前燕主慕容皝打敗後趙石虎,將居住在會支(今河北遷安縣西)一帶的鮮卑人段部數萬戶全部遷入遼東,這數萬戶中,有很多漢族流民,如右北平無終(今天津市薊縣)人陽裕,西晉末年投奔段眷,做了大官,曆任段氏五王,陽裕被慕容皝俘虜後,遷往遼東,受到重用,成為慕容皝的智囊人物。
鹹康六年(340年),慕容皝突襲後趙冀州北部地區,進入薊城(今北京市西南)和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一帶,將幽冀二州三萬多戶遷入遼東。
太元十三年(388年),趙王慕容麟打敗許謙,攻下伐郡,盡徙伐郡之人去龍城。
隆安元年(397年),北魏軍攻下後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後燕餘眾東遷龍城。後燕東遷的人口中有很多漢人,長樂信都(今河北冀州市)人馮跋就在其中。
鮮卑人慕容部在近30年的時間裏,接受和強製遷入十餘萬戶,其中絕大多數為漢族,一時之間,在前燕轄區內出現了地少人多的現象,產生了人滿為患的難題。為了緩和這一矛盾,慕容魷隻得開放禁苑,讓無地平民耕種,使用公家耕牛的,政府收取八成;使用自己耕牛的,政府收取七成。當時,擔任慕容皝記室的封裕曾就這一形勢和慕容皝的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自永嘉喪亂,百姓流亡……先王(慕容廆)以神武聖略,保全一方,威以殄奸,德以懷遠,故九州之人,塞表殊類,繈員萬裏,若赤子之歸慈父,流人之多,舊土十倍有餘,人殷地狹,故無田者十有四焉。殿下以英聖之資,克廣先業,南摧強趙,東滅句麗,開境三千,戶增十萬,有高西伯。宜省罷諸苑,以業流人。人至而無資產者,賜之以牧牛。人既殿下之人,牛豈失乎……且魏晉雖道消之世,猶削百姓不至於七八,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與官中分,百姓安人,人皆悅樂。臣猶曰非明王之道,而況增乎……句麗、百濟及宇文、段部之人,皆兵勢所徒,非如中國慕義而至,鹹有思歸之心,今戶垂十萬,狹湊都城,恐方將為國家深刻,宜分其兄弟家屬、徙於兩境諸城,撫之以恩,檢之以法,使不得散在居人,知國之虛實。”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到僅龍城附近就遷入十多萬戶,50萬~60萬人,漢人當在一半以上。
南北朝時遷入東北的漢族主要有兩種人。一是被招募到東北的漢人。北燕太平年間(409~430年),北燕主馮跋勸課農桑,發展經濟,苦於地廣人稀,勞動力不足,派人到中原招募漢人。曾派河間人褚匡招其從兄褚買、從弟褚睹從長樂(今河北冀州市)率5000戶,二萬多口人,先從陸路至章武(今河北黃驊市西北),然後渡渤海至臨榆(今河北撫寧縣東)登陸,再取陸路到遼西龍城。幾經周折,輾轉來到東北。這是見於史書上的唯一一次記載,但是,可以肯定,類似的情況是不止這一次的。二是因罪被發配到東北的漢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為鞏固其統治,實行改革。孝文帝的改革觸犯了鮮卑貴族利益,遭到頑固守舊貴族們的抵製和反對,首先跳出來的是太子恂,太子恂妄圖從洛陽逃回平城發動叛亂,被孝文帝發現後處死。接著又發生了恒州刺史穆秦、定州刺史陸睿、安樂侯元隆等密謀擁戴朔州刺史、平王元頤叛亂自主。元頤怕事不成受牽連,將此事向孝文帝告發,孝文帝聞訊後,立即將穆秦和陸睿逮捕處死,將陸睿的夫人和長子陸希道等一幹罪犯家屬發配到遼西郡安置。北魏時期,類似這種在統治階級內部的頻繁鬥爭中,失敗的一方被流放到東北服苦役的實例是屢見不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