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東北漢族史(11)(1 / 2)

從當時東北地區漢族人口猛增的情況,可以看到遷往東北漢族之多了。南宋初年,曹勳出使金國,他在金上京會寧府時看到:“自燕山向北,部落以三分為率,南人居其二。聞南使過,駢肩引頸,氣梗不得語,但泣數行下,或以慨歎,仆每為揮涕憚見也。”曹勳以其所見,推測當地居民中的2/3為漢族,雖不很準確,但能說明當地漢族之多了。據佚名《燕人塵》估算,整個天會年間(1123~1137年),金軍“掠致宋國男婦不下二十萬”。

2.被金國扣留在東北的南宋使臣

南宋時期,曾向金國派出各種名目的使臣,如通問使、祈請使等,每逢正旦(正月初一)、萬壽節等重要節日,南宋都派使臣前往金國慶賀。在“紹興和議”簽訂以前,南宋派往金國的使臣,多被金國扣留,有的接受金國官職;有的則保持漢節,被金國押解到東北,如洪皓、張邵、朱弁等人,多年始放歸。他們在東北的生活,有如流徙,曆盡千辛萬苦,飽嚐了人間的冷暖和世態的炎涼。他們出使時,一行幾十人,如眾星捧月,得生還者,則寥若晨星。洪皓在東北的經曆,富有代表性。

洪皓(1087~1155年),字光弼,饒州鄱陽人,《宋史·本傳》稱他“少有奇節,慷慨有經略四方之誌”。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被任命為大金通問使,假禮部尚書,出使金國。

洪皓來到金兵占領的太原,被金國扣留,金國授以官職,遭洪皓拒絕。後遷往雲中(今山西大同市),金元帥宗翰威逼他出仕劉豫偽齊傀儡政權,洪皓誓死不從,被押解到東北冷山(今黑龍江省五常縣)。和洪皓同行的有假吏沈珍、隸率丘德、黨超、張福、柯辛。

冷山地苦寒,四月始生小草,八月已落霜雪。洪皓到冷山後,生活極其艱苦,盛夏還穿著粗布夾衣,以野菜充饑,自己砍柴生火。十冬臘月,大雪封山,有時柴草燒盡,拾馬糞、牛糞取暖燒飯。後來,他為金國尚書陳王完顏希尹的孩子及其他女真貴族子弟教書。因為當地沒有教材,紙張奇缺,洪皓就用曬幹的柔軟潔白的樺樹皮做紙,憑著自己的記憶,默寫出《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全文,做課文,教授學生,被人們稱為《樺葉四書》,在中華文化史上留下一段千古佳話。洪皓在教書同時,還筆耕不輟,所著詩文,被人們爭相傳誦,他用自己的教書實踐和著書立說,在東北這片荒原上,傳播了漢文化。

(三)元代漢族向東北的遷入

元代遷徙到東北的漢人,主要集中在遼東半島和水達達路以及廣寧和沈州地區。見諸史冊的是三種人。

1.遷徙到東京屯田的新附軍

元代滅掉南宋後,將原南宋的軍隊改名為新附軍。元朝統一中國後,為了鞏固其統治,仿效漢族的統治辦法,采取發展經濟的措施,“內而各衛,外而行省,皆立屯田,以資軍餉”。在東北的遼陽行省建立四大屯田基地:大寧路海陽等打捕屯田所、浦峪路屯田萬戶府、金複州萬戶府和肇州蒙古屯田萬戶府。

至元二十年(1283年)八月,元政府將駐屯在腹裏太名、真定、北京、衛輝回路的新附軍遷至北京(今遼陽市)屯田。第二年,新附軍1281戶在金州(今大連市金州區)、複州(今遼寧瓦房店市)開始屯田,置金複州萬戶府。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再遷京師新附軍1000人到金複州萬戶府屯田。至元三十年(1293年),又遷新附軍1360戶到東京屯田。

2.將無戶籍的漢族遷到東北開礦和屯田

元朝時期,對戶籍控製得很嚴格。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政府將查出的無戶籍的逃奴240戶,強行遷徙到東北的廣寧(今遼寧北鎮市)和沈州(今沈陽市),開采銀礦和屯田。

3.因罪流放到東北的漢族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十一月,詔書規定:“內郡、江南人凡為盜,黥三次者,謫戍遼陽;諸色人及高麗三次免黥,謫戍湖廣。”元英宗時頒布的《大元通製》對流徙的規定說:“流則南人遷於遼陽迤北之地;北人遷於南方湖廣之鄉。”對流放到東北的罪人做了明確的規定,主要戍所是奴兒幹、水達達路和肇州。

因罪被流放到東北的漢族見諸史冊的有因上書言事得罪上司被流放的。至治元年(1321年),元英宗繼位,中書右丞相鐵木迭兒持權邀寵,為非作歹。在鐵木迭兒慫恿下,英宗下詔書,在京西壽安山廣建佛寺。當時,正是春耕大忙時節。廣征民夫,大興土木,廣建佛寺,有違農時,不利於農業生產,有礙於國計民生。監察禦史李謙亨、成珪上書,請求停止修建佛寺。鐵木迭兒在英宗麵前大進讒言,英宗震怒,將李謙亨、成珪等人黥其麵,發配到東北奴兒幹。

有因參與叛亂獲罪被流放的。致和元年(1328年)十一月,四川行省平章曩加台起兵叛亂,殺死四川省平章寬徹等人,自稱鎮西王,以前雲南廉訪使楊靜為右丞。第二年,元政府鎮壓了這次叛亂。十月,楊靜被革職,杖107棍,籍沒家產,流徙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