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西北概述
一、西北漢族的地理空間範圍
西北位於中國內陸腹地,東起東經114°14′,西至東經73°26′,南起北緯31°39′,北至北緯49°11′;包括陝西、甘肅、青海3省和新疆、寧夏2自治區;麵積303多萬平方公裏,占全國總麵積的31.56%;人口8835.66萬,其中漢族7121.61萬人。
西北地域遼闊,自然條件複雜,我國最高的高原、最大的沙漠、最大的盆地、最長的內陸河、最大的鹹水湖、最低的陸地都集中分布於這一地區。
(一)西北的行政區劃
西北古為雍、梁兩州地;春秋戰國時屬秦和西戎;秦統一中國,此地屬內史及漢中郡、上郡、隴西郡和北地郡;漢屬司隸和並州、蓋州、涼州、朔方、西域都護府;元設陝西行省、甘肅行省和寧夏路;清為陝西省、甘肅省、新疆省和寧夏府;民國時增設青海省、寧夏省;1955年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至今未變。
據1995年版的《中國百科年鑒》統計的西北地區行政區劃和人口情況。
陝西省有西安、寶雞、鹹陽、銅川、渭南5個地級市,延安、榆林、漢中、安康、商洛5個地區,8個縣級市,84個縣,15個縣級區;人口3609.34萬,其中漢族3585.25萬人。
甘肅省有蘭州、天水、白銀、金昌、嘉峪關5個地級市,酒泉、張掖、武威、定西、平涼、慶陽、隴南7個地區,甘南藏族、臨夏回族2個自治州,8個縣級市,60個縣、7個自治縣,10個縣級區;人口2501.79萬,其中漢族2267.61萬人。
青海省有西寧1個地級市,海東1個地區,玉樹、果洛、黃南、海南、海北藏族和海西蒙古族藏族6個自治州,2個縣級市,30個縣,7個自治縣,4個縣級區;人口493.96萬,其中漢族242.23萬人。
寧夏回族自治區有銀川、石嘴山2個地級市,銀南、固原2個地區,2個縣級市,16個縣,6個縣級區;人口524.90萬,其中漢族348.39萬人。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烏魯木齊、克拉瑪依2個地級市,伊犁哈薩克、博爾塔拉蒙古、昌吉回族、巴音郭楞蒙古、克孜勒蘇柯爾克孜5個自治州,吐魯番、哈密、阿克蘇、喀什、和田、伊犁、塔城、阿勒泰8個地區,11個縣級市,64個縣,7個自治縣,11個縣級區;人口1705.67萬,其中漢族678.13萬人。
(二)西北的自然地理環境
西北地區地勢高峻,地形複雜,內流區域遼闊,荒漠、半荒漠植被和幹燥土類廣布是該區自然地理環境的總特征。區內地勢大部分在海拔1000米以上,而青海高原在3000~4000米以上。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區僅見於關中盆地、準噶爾盆地、吐魯番盆地等少數地區。阿爾泰山地、天山山地、祁連山地、秦巴山地和昆侖山地等是主要森林和草地分布區。山地間分布著許多下陷的河穀盆地,便於發展農墾和東西交通,但對南北交通則造成一定的阻礙。
西北地區高原麵積遼闊。在秦嶺以北,長城以南,烏鞘嶺以東的地區為黃土高原,原麵覆蓋著疏鬆而深厚的黃土,受長期流水的侵蝕,分割成千溝萬壑,使原麵變得支離破碎,僅少數地方原麵保存比較完整。由於水土流失嚴重,影響了土壤肥力和作物單產的提高。黃土高原北麵的銀川平原和東南麵的渭河平原,渠道縱橫,是全國著名的農業區。青南高原位於青海省南部,海拔高而坡度較平緩,大部分為良好牧場。
西北地區是我國大型盆地比較集中的地方。新疆的準噶爾盆地、塔裏木盆地,青海的柴達木盆地都是著名的大型盆地;甘肅的河西走廊也具盆地形式。陝南還有漢中盆地。這些盆地除漢中盆地氣候溫暖濕潤,生產亞熱帶產品和特種經濟林外,其餘皆深處內陸,形勢閉塞,氣候幹旱,分布著廣闊的沙漠。這些沙漠的部分地區,隻要開發水源,則可得到改造,綠洲麵積還可不斷擴大。西北地區的河流由於受地形和氣候的影響,一般水量較小,落差大,內陸流域麵積廣闊。全區分屬四大水係,內陸水係麵積最大,包括新疆大部分地區及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在外流水係中,以黃河水係麵積最大,次為長江水係,北冰洋水係(新疆北部額爾齊斯河)麵積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