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東北漢族史(12)(1 / 2)

1.被八旗官兵擄掠到東北的漢族

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建立了後金政權。從此,遼東戰火紛飛,越燒越旺,遼東地區的漢人紛紛內遷,逃離這是非之地。明泰昌元年(1620年),遼東漢人約為300萬口,其中有250萬左右外遷到今河北、山東、山西、朝鮮等地,還有一些被後金軍掠走了以及死於戰亂者,亦不下20萬人。所以,到清朝初年,遼東的漢人大約隻剩下30萬人口了。

後金政權占領遼東後,為了解決遼東地區勞動力奇缺問題,在和明朝戰爭中,除了掠奪財產,就是掠奪人口,押解回東北,給女真人為奴。

後金天聰六年(1632年)四月,皇太極率兵進攻察哈爾,順路擄掠山西邊境州縣,俘獲人畜10餘萬。

天聰九年(1635年)二月,皇太極命貝勒多爾袞和豪格等率1萬大軍去察哈爾接收林丹汗部降眾,完成接收任務後,多爾袞又乘機進攻山西。自平虜衛入邊,毀長城,經寧武關,略代州、沂州,至崞縣、應州,再返回平虜衛。九月,凱旋歸來,這次出征,俘獲人畜7.6萬有餘。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開始了對明朝的大規模戰爭。先後三次大舉進攻明朝,將擄掠的大批漢人遷徙到遼東。

第一次是崇德元年(1636年)五月,皇太極命武英郡王阿濟格率師出征明朝。七月,阿濟格率大軍占領延慶州(今河北宣化),俘獲人畜1.5萬多。然後揮師入長城,經保定,至安州(今保定市東),兵鋒所至,所向披靡,連下定興、房山、寶坻、文安、永清、漷州、遷安、雄縣、定州、香河、順義等12縣,俘獲人口牲畜179820。九月,凱旋歸來。

第二次是崇德三年(1638年)八月,皇太極命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統左翼兵;命貝勒嶽托為揚武大將軍,統右翼兵,分兵兩路,進攻明朝。嶽托率軍從密雲毀邊牆入關;多爾袞自董家口毀邊牆入關。兩路大軍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長驅直入,在通州西河會師。然後合兵一處,繞過北京,南下涿州,向西穿行,兵分八路,在北京南部各縣往來穿行,摧枯拉朽,勢如破竹,一直打到山西界。接著回師向東,攻陷濟南,大肆屠掠後,經天津衛東歸。這次征明,清軍掠獲人口46200餘人。

第三次是崇德七年(1642年)十月,皇太極命阿巴泰為奉命大將軍,統率清軍征明。清軍入關後,連下山東兗州、直隸順德和河間3府,大獲全勝。第二年六月,凱旋而歸,俘獲36.9萬人。

僅上述三次戰爭,清軍就從中原地區掠獲人口100多萬,絕大多數是漢族。這些被擄掠到東北的漢族,除一部分賞賜給滿洲貴族家內使用外,絕大多數編莊生產,既補充了遼東地區勞力不足,又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促進了遼東地區經濟的發展。

這些被擄掠的漢族中,絕大多數是平民百姓,也有一部分是明朝的軍士和官吏。平民百姓的姓名和生平事跡都已湮沒無考。值得慶幸的是清初思想家顏元的父親顏昶,因顏元千裏尋父而被記載下來了。

顏昶,直隸博野(今河北博野)人,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將多爾袞和嶽托大舉進攻京南各縣時,顏昶隨難民一起被清軍擄掠到東北。當時,顏元隻有4歲,過了很久,父親仍音訊皆無,母親改嫁了,這些事情在顏元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深的創傷,每當他思念起父親時,就不免傷心流淚。後來,他聽說有人在沈陽見過顏昶,在他心裏埋下了尋父的種子。幾十年過去了,他刻苦學習終於成為一代名儒。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初八,顏元隻身北上尋父。這時,他已經是50歲的皤然老翁了。他往返於沈陽、遼陽和鐵嶺之間,四處張貼尋親海報,向老人們打聽父親的消息,卻沒有得到一點線索。突然有一位自稱金定國的人來請他。原來金定國的妻子看了顏元張貼的尋親海報後,覺得所尋的人就是自己的父親,於是讓丈夫把顏元請到家中。顏元把尋父的緣由一五一十地講給金定國夫婦聽,金定國的妻子聽後,又驚又喜地說:“你要找的親人,正是我的父親!”顏元聽後,喜出望外,詳細地向婦人詢問其父的名字、年齡、相貌特征和身上的疤痕,婦人所說和他掌握的一一相符。於是就追問父親現在何處?婦人詳細地介紹了顏昶到東北後,思念家中的妻兒,曾偷偷地逃往關內,不承想在山海關又被清軍抓回來了。受盡了磨難,就對返回故鄉絕望了,在東北娶劉氏為妻,生下自己。顏昶已於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十二日死了,葬在韓英屯。顏元聽後且悲且喜,悲的是老父已死,喜的是不但找到了父親的下落,又找到了自己的胞妹。顏元按婦人提供的線索,訪問了父親的故舊,所言皆同。四月初一日、顏元祭奠了父親的亡靈,告別眾親友,捧著顏昶的神主回到老家博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