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清政府“招墾”進入東北的漢人
清朝入關後,遼東人口銳減,較之明代人口減少了2/3以上。原來人煙輻輳的繁榮城鄉,現在隻剩下敗瓦頹垣;原來肥沃的農田,現在變成了雜草叢生的荒原。《黑龍江外紀》的作者在從沈陽到齊齊哈爾一路所見,到處是荒涼的原野,“中間數百裏無居民”。順治十八年(1661年),奉天府尹張尚賢在談到遼東時,感慨萬千地說:“沃野千裏,有土無人,惟幾處荒城、廢堡、敗瓦、頹垣,點綴吉林和黑龍江地區比遼東地區更加荒涼。吉林的伯都訥直到康熙後期還是“滿地荒草,沙漠無際,黃羊山雉群集,古木怪石嵯峨”。吉林烏拉(今吉林市)以東的山林地區,“崎嶇陰慘,不類人間”,“樹根盤錯,亂石坑呀,秋冬則冰雪凝結,不受馬蹄;春夏高處泥淖數尺,低處彙成波濤……山魈野鬼呼嘯,墮人心膽”。黑龍江寧古塔地區,“彌望無廬舍,常行數日,不見一人”。
清朝在全國的統治穩定下來後,為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開辟新的稅源,恢複滿洲祖宗故土,發展遼東經濟,便開始了遼東的重建工作。重建工作從增加遼東人口開始。順治八年(1651年),清政府號召和鼓勵關內人民到東北墾荒,“以山海關荒地甚多,民人願出關墾荒者,令山海關道造冊報部,分地居住”。順治十年(1653年),又頒布了《遼寧招民墾荒條例》:“遼東招民墾荒,至百名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招民數多者,每百名加一級。所招每名口給月料一鬥,每地一坰,給種六升,每百名給牛二十隻”。
隨著東北地區社會局麵的穩定,肥得流油的關東黑土地,便成了農民理想的安樂窩。在清朝政府招民墾荒政策的鼓舞下,大批漢人擁進關東。東北地區人口增加了,荒田被開墾出來了,昔日荒涼沉寂的關東大地,又展現出新的生機。關內漢人的大量遷入,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帶到東北。黑龍江寧古塔地區原來盛行“火田法”,每年每坰隻收一至二石,漢人遷入後,將中原地區的“休閑法”和“輪作法”傳到當地,大大提高了產量,每年每坰可收獲四至五石,多者七至八石。漢人還把中原的蔬菜和瓜果帶到東北,從而增加了東北地區的蔬菜瓜果品種,豐富了東北人民的飲食生活。漢人還將製作蜂蜜玫瑰糖和製作蠟的方法傳入東北,不僅豐富了人民的生活,也促進了東北手工業的發展。
3.“闖關東”自發流入東北的漢族
康熙七年(1668年),清政府中止遼東招民授官的政策,將關外之地列為禁地,即不允許漢人出關進入東北地區。其原因是東北為滿洲貴族龍興之地,要加以保護,更重要的原因是害怕漢人出關後和蒙古人聯合起來反抗清朝統治。自此以後,封禁之令時緊時鬆。災荒年代,黃河流域各省百姓為了謀生,就攜家帶口,成群結隊擁向東北,人數之多,來勢之猛,難以阻擋。每當這時,清政府也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聽之任之。如乾隆八年(1743年),關內出現百年不遇大旱,赤地千裏,百姓無以為生,逃往東北的漢人,絡繹於途。乾隆皇帝隻好下令開禁,讓流民通過。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也出現過類似的變通情況,允許難民出關的事情。
除了上述年份漢人大規模遷往東北外,平時單身一人或全家、乃至小規模的偷渡性的遷往東北的漢人,年年歲歲不絕於途,累計起來也是一個龐大的數目。這些遷往東北的漢人是在封禁情況下進行的,老百姓稱之謂“闖關東”。
4.因觸犯清朝法律被流放到東北的漢族
清朝入關後,將大批反抗清朝統治和觸犯刑律的漢人流放到東北。清代法冊之嚴,刑法之苛是造成大量犯人被流放到東北的重要原因。一人犯法,會株連九族,鄰裏連坐。這樣,流放到東北的犯人,往往不是一人獨行,而是幾個人,幾十個人,乃至幾百個人同行,形成一支浩大的流放隊伍。順治九年(1652年),在“丁西南闈科場案”中,萬章铖被牽連在裏邊,流放到黑龍江寧古塔,同行的是全家數十口人。左懋泰被流放到遼東時,全家百口,形成一支流放大軍。清代因觸犯法律被流放到東北的漢人,其數量是相當驚人的。王源在《柳邊紀略》序中說:“數十年士庶徒茲土者,殆不可以數計。”流放到東北的漢人,來自全國各省,張縉彥在《域外集·六博圍棋說》中談到寧古塔的流放犯人來源時說:“流徙來者,多吳、越、閩、廣、齊、楚、梁、秦、燕、趙之人。”方拱乾在《絕域紀略》中說:“華人則十三省,無省無人。”東北地區則出現了“南國佳人多塞北,中原名士半遼陽”的現象,可見流放到東北地區漢人之多,成分之複雜了。
清代遷入東北的漢族奠定了現代東北漢族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