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西北漢族史(3)(1 / 3)

(三)隋唐為漢族繼續遷入西北,並與新的一批內遷的少數民族族群互動融合大發展的時期

隋唐之時,隨著唐代經濟的高度繁榮,作為首都所在地的西北,漢族掀起遷入高潮。這時漢族遷入西北的主要形式是擄掠、戰俘、流放、屯田、逃戶、留戍、和親等。如河西走廊的涼、甘、肅、瓜四州貞觀十三年(639年),著籍戶口為14052戶,56150口,至天寶十一載(752年)達31553戶,155836口,分別增加了1.25倍和1.78倍。又唐朝在西域廣開屯田,據《唐六典》卷七所記,安南都護府有20屯,疏勒和焉耆各有7屯,北庭都護府有20屯,伊吾軍和天山軍各1屯。

與此同時,到貞觀年間西北少數民族族群內遷掀起高潮,據記載,這時內附入遷的突厥人、鐵勒人和粟特人便有四五十萬人之多。到高宗和武周時期再掀高潮,此時內遷的突厥人、吐穀渾人等總數可達100萬人。

這樣漢族(加上唐代入遷西北的漢族)與內遷的少數民族族群在互動中,漢化融合,西北漢族再一次得到了滾動式的發展。

(四)宋元為漢族繼續遷入西北,並與西北少數民族族群互動融合再發展的時期

屯田移民,一直是漢族遷入西北的主要形式,北宋時繼續向西北屯田移民,如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建鎮戎軍(今寧夏固原市),並在軍城四麵屯田,而且北宋最後收複的西寧、湟、廊等州,屯田也很有成效,不僅募士7400萬餘人,且開出善田2.6萬頃,修複了漢唐故渠。及至元代,隨蒙古遠征軍進入西域的部分漢族將士遂定居西域,就是在阿裏麻城(今新疆伊犁霍城西)“漢人尤多”,“加紇與漢民雜居”;城北有關名鐵術文懺察,“守關者皆漢民”;城西南有赤木兒城,居民多前(今山西太原市)、汾(今山西汾陽市)人。

宋遼夏金鼎立對峙時期,遷入西夏的漢族有逃入者,也有被俘掠者,還有被買入者。金代的女真人也大批內遷,也有部分猛安謀克戶在西北與“百姓雜處”。在這種態勢下,按照中國民族關係發展的規律,西北漢族與部分吐穀渾、女真等西北少數民族族群在互動融合中又一次得到了滾動式的新發展。

(五)明清為漢族向西北大遷入的時期

明代實行衛所製,在西北設置了陝西都司和陝西行都司,管轄陝、甘、寧、青大部分地區。這種衛所軍士除戍守外,還要屯田自給。如洪武年間(1368~1398年)陝西行都司的12衛2所,作為移民的軍人為3.5萬人,合家屬共有10萬人左右。

清代為了鞏固在西北的統治和開拓新疆,首先向陝南大規模遷民,從乾隆初年至道光初年,在曆時90年左右的時間裏向陝西南遷入漢族移民約為310萬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向新疆除烏魯木齊和巴裏坤外的其他地區移民為23萬餘人,加上移入烏、巴兩地人口約為12萬,全疆共有移民35萬人左右,其中絕大部分應是漢族。

綜上所述,漢族在西北的發展猶如走了一個“之”字,即主源於西北炎黃的漢族從西北出發,以華北為中心舞台完成了民族形成的過程後,從秦漢開始不斷遷入西北,在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都出現過高潮,並與西北不同時期少數民族族群的互動認同融合中,吸收了部分西北少數民族,從而形成了今天西北漢族的分布格局和人文特征。

三、西北漢族的族群結構

西北漢族的族群結構比較單純。

自漢族的主源炎黃集團興起於陝南的渭水流域、支源戎狄集團世居西北,最後以華北為中心舞台形成漢族後,從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定都於長安(今陝西西安)開始,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定都於此,在長達1100多年的曆史中,中國的政治中心一直在西北。在遼闊的西北高原和盆地上,由於氣候幹燥,降水稀少,無論是遷入西北的漢族,還是內遷的少數民族族群,大多彙聚在比較適合人們生活的地方,陝西作為西北的發達地區且不說,進入甘肅後,人們便彙聚在絲綢之路沿線的隴右和河西走廊,以及寧夏平原和天山南北的綠地。在這種自然環境條件下,各族群之間的認同範圍逐漸擴大;與此同時在語言上也較一致,基本上屬於北方方言,其中大部分屬於蘭銀官話和中原官話,小部分漢族操西南官話和北京官話,陝北漢族操晉語。所以,西北漢族雖然在不同時期的民族互動中融合了不同的少數民族族群,但由於語言認同的一致性,沒有出現如同華南漢族族群結構複雜的態勢。

西北漢族族群的結構可分為兩個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