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北地區新石器文化遺址
到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原始氏族公社進入了由全盛到衰落的曆史階段,磨製石器、陶器、紡織的出現,使人們由依賴自然的采集漁獵經濟,逐漸進入了農耕和畜牧的生產經濟,西北大地遍布公元前6000多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
1.老官台遺址
位於陝西華縣城西南,以陶器最具特征,手製,胎壁較薄,少量內壁留存刮畫遺痕。紋飾以畫紋為主,繩紋次之,也有少量線紋、錐刺紋,附加堆紋,彩陶極少。器形以罐為主,鼎極少。器形有缽碗、杯和小口鼓腹平底甕。同時,還發現磨光的石鑿、骨鏟及骨錐。
2.大地灣遺址
位於甘肅秦安邵店村東,麵積約12萬平方米。為新石器早期及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文化遺址,距今7800~5000年。這裏不僅有保存完好的新石器時代的房址、灰坑、墓葬、窯址和壕溝,而且還有精致的地畫、彩陶和麵積很大、構造複雜的房屋遺跡。清理各類文物8000多件,為甘肅新石器文化遺址之最。大地灣遺址係我國最早的彩陶文化,其發現為探討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研究仰韶文化的分期,乃至我國古代文化的起源問題,提供了新的實物例證。
3.李家村遺址
位於陝西西鄉縣城西,漢水上遊支流牧馬河南岸的第一台地上。以磨製石器、陶器為主,與大地灣文化相當或稍晚。
4.北首嶺遺址
位於陝西寶雞金陵河西岸,遺址麵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可為三期。北首嶺遺址的發掘,揭示了仰韶文化起始和早期階段的麵貌和變化脈絡,為仰韶文化的聚落布局和文化內涵,增添了較多的新資料。
5.半坡遺址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遺址,位於陝西西安東滻河東岸的半坡村,遺址麵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遺存分早晚兩期,早期遺存內涵豐富,也最典型,半坡類型以此而得名。晚期遺存很少,稱西王村類型或半坡晚期類型。半坡遺址的發掘,為複原中國母係氏族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寶貴資料。
6.薑寨遺址
新石器時代以仰韶文化為主的遺址。位於陝西臨潼縣城北,地處臨河東岸的第二台地上。麵積約5萬平方米。該遺址仰韶文化堆積由下到上依次為半坡類型、廟底溝類型和西王村類型。薑寨的發掘為研究關中地區仰韶文化的發展序列提供了重要依據,發現了大量遺跡、遺物,充實了仰韶文化的內容。
7.元君廟墓地
位於陝西華縣柳子鎮東南。墓地內共有57座墓葬,分屬東西兩個同時並存的墓區。主要隨葬器物有泥質紅陶繩紋小口尖底瓶、素麵夾砂紅陶罐以及磨光細泥紅陶缽,個別墓隨葬黑彩寬帶紋或幾何圖案的缽碗、盆和罐,少數墓葬中發現蚌刀、骨針、骨鏃、陶紡輪一類生產工具和骨笄、骨珠等裝飾品。說明了這些墓中的男子主要從事漁獵,婦女主要擔任農業、紡織與縫紉。
8.泉護村遺址
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遺址,位於陝西華縣城東柳子鎮附近,地處華山腳下,渭河兩岸。出土包含繪有2種花卉圖案、1種鳥形圖案的彩陶盆,並有重唇小口尖底瓶、葫蘆小口平底瓶和砂陶罐。5種陶器特征鮮明。在該類型遺存中,有半地穴式方形房基,坑底有燒灶的“居穴”,橫穴式陶窯群等主要遺跡。
9.客省莊遺址
位於陝西西安市西南的灃河西岸,出土有紅底黑彩和白底赭彩的弧線圓點紋彩陶,該遺址出土了不少狗、豬、水牛、黃牛、羊等家畜骨骼,盆、盤、碗、豆等食器多樣,表明飲食生活水平較高。農具以石刀為代表,數量眾多,其穿孔多接近刃部。當時氏族成員信仰占卜,用羊的肩胛骨進行燒灼,依照出現的兆文以斷吉凶。
(五)西北地區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類型
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類型,在西北地區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
1.馬家窯文化
黃河上遊地區新石器晚期的文化。因甘肅臨洮縣馬家窯而得名。主要分布區東起隴東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東北部,北達甘肅北部和寧夏南部,南抵甘南山地和四川北部。它上承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下接齊家文化。年代為公元前3300~前2050年。馬家窯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彩陶特別發達,隨葬品中的彩陶多達80%以上。許多細泥陶的外壁和口沿布滿花紋,不少大口徑器物的黑麵和其他夾砂的炊器上也常畫彩,紋飾繁縟多變而又具有明顯的格律,表明畫彩技術已達成熟的程度。其類型有馬家窯期、半山期、馬廠期,馬家窯文化的居民,經鑒定屬蒙古人種東亞類型,是戎、羌族係的祖先。其民經營旱地,種植粟和黍。穀物加工工具有石磨盤、石磨棒、石杵和石臼等。飼養豬、狗、羊等家畜,家禽僅見雞一種。有些遺址隻出土了石鏃,還有骨鏃,都是用於狩獵的,遺址中往往發現鹿骨,說明狩獵的對象主要是鹿。還有很大的製陶窯場,石斧、石锛、石鑿很普遍,紡織工具有石紡輪和陶紡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