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黃帝
《國語》雲:“昔少典氏娶於有蟜氏,生黃帝”,“黃帝以姬水成”,“故黃帝為姬”。《史記·五帝本紀》雲:“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帝王世紀》雲:“黃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寶,其先即炎帝之母有蟜氏女,世與少典氏婚。”黃帝是居於今甘肅天水地區的有熊氏族,與居於華縣以西的有蟜氏族通婚而派生的氏族,即有熊氏的後裔。黃帝生於壽丘,居於軒轅之丘。壽丘,《史記·五帝本紀·正義》說在山東曲阜;《路史·後紀》羅蘋注雲在上邦(今甘肅天水)。軒轅之丘,一說在今河南新鄭,一說在甘肅天水,一說在陝西渭南。姬水即古岐水。筆者認為,黃帝氏族初活動於關中西北及天水地區,後向東北發展,居於渭北及陝北南部。位於北洛水流域的黃陵喬山是其中舊地。關中渭水流域是炎帝八世孫榆罔氏族公社部落的活動地,中心在寶雞地區。其後,榆罔率部分氏族沿渭水至黃河,再沿黃河西岸向中原遷徙時,黃帝也率部分氏族沿洛河南下,從大荔一帶渡河,沿晉南向河北遷徙。晉南在春秋時存在的楊(今山西洪洞)、魏(今山西芮城)、苟與賈(今山西新絳)、耿(今山西河津)等古國,都是黃帝族的後裔。
二、先秦時期的西北族群
先秦夏、商、周三代及至春秋戰國之時,活動在西北大地的族群,除炎黃東夷融合形成的華夏民族外,還有戎、氐、羌、狄諸族群。西戎、北狄是古老的遊牧族群,活動於陝、甘、寧以西、以北的廣大地區。馬長壽先生《氐與羌》認為:遠在堯舜時代,戎、氐、羌人就東徙入陝西、山西、河南地區助禹治水,分布相當廣泛。其中在陝西者,夏代有戎族薑氏之戎;北狄的葷粥、畎夷。《竹書紀年》記載:夏王後相、後泄時期有畎夷,“帝癸即位,畎夷人於岐以叛。元年趾鍾戎來朝。”《路史》雲:“癸不務德”,“於是犬戎侵岐居之”。《史記·周本紀》雲:不窯失農官後,逃往戎狄之間。這說明在夏末,岐山以西、以北都是戎、狄部族的活動地帶。《史記·匈奴列傳》雲:“桀崩,其子淳維妻其眾妾,循於北野,隨畜轉徙,號葷育,逮周日盟,日獫狁。”葷育、葷粥、獫狁、畎夷、犬戎都是北狄部族,即秦代匈奴的祖先;氐、羌屬西戎別支。到了商代,北狄的犬戎、獫狁、混夷等逐漸壯大;西戎的氐、羌等族也日益發展,形成了對商及先周的威脅,文獻與甲骨卜辭多有記載。
(一)戎族
根據古籍文獻記載,戎族族群十分眾多,其名稱不少於30種,他們是緄戎、義渠戎、朐衍戎、翟戎、邦戎、烏氏戎、盧戎、綿諸戎、大荔戎、驪山戎、大戎、泉皋戎、揚拒戎、陸渾戎、陰戎、太原戎、奔戎、條戎、申戎、伯士戎、六濟戎、燕京戎、餘無戎、始呼戎、翳徒戎、蠻氏戎等等;實際上還不止這些。
戎族分居於黃河中、上遊諸省區,以散居甘、青、陝一帶為主幹,位於古代中原之西,故稱西戎。分布在晉南、豫西諸戎雖雜居一部,但大多淵於陝甘,如洛陽東側伊、洛間的陸渾戎是瓜州(今甘肅敦煌)遷去的;大戎則從陝西渭水邊過去的。燕京戎(今山西汾陽)、太原戎(秦晉北部)、餘無戎(今山西長治),多是從陝西因征戰北上與狄人雜居後形成的;豫西部分戎人則與南方北上三苗(羌人先祖)雜居後形成的。諸戎是在與各族群的往來中,不斷演變而向前發展,最後融合在秦漢各族群之中。
1.緄戎
一些史籍又稱犬戎或畎戎。其先祖為東夷的畎夷,夏末參加商的聯軍西征而滯居關中。在《後漢書·西羌傳》中還指出具體的地點和時間,即“後桀,畎夷入居坯岐之間”,岯、岐乃今陝西旬邑和岐山界處,位於肥沃的涇渭平原,這是犬戎入陝後初居之地。後又向南、向西發展。從族源上看,西戎中的緄戎與中原華夏族曆史關係最為密切。犬戎與周人的矛盾深遠,周先祖古公、西周文王都先後發兵征伐畎戎,周宣王時還命為其附庸,當時的西垂大夫秦攻犬戎,使周戎矛盾激化,導致了犬戎傾全族之力攻打新君幽王並使之死於驪山之下,使西周覆亡。犬戎一度據有關中腹地,到秦穆公時才受到抑製,後來被迫徙入河套地區,最終歸秦管轄並日益融合。
2.義渠戎
其名稱首見於《竹書紀年》(商武乙),“三十年,周師伐義渠(戎),乃獲其君以歸”。可見,商周之際,義渠戎已活躍在甘陝地區。到春秋時,義渠戎北移,並建立君長之國。這就是《史記·匈奴列傳》說的“義渠之戎,築城廓以自守”。義渠戎之國在秦的北地郡,即寧州(今甘肅正寧)、慶州(甘肅慶陽)、原州(今寧夏固原)一帶,這便是“西戎之地”。秦穆公時,義渠戎轄地遼闊,後來義渠戎歸服秦國,使秦的實力大為加強。義渠戎大部分融入秦人,成為以後漢族的成員,但有部分義渠戎北逃匈奴,加入匈奴之中。“蓋義渠既滅,餘眾北走,以後為匈奴,居河套南北”,繼續與秦對抗成為秦在西北的強勁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