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西北漢族史(6)(1 / 3)

春秋末期,匈奴與中原漢人接觸漸多,匈奴人學習漢人的農耕技術,漢人學習匈奴人的養馬經驗,中原鐵器輸入匈奴,促進了匈奴社會經濟的發展,趙武靈王提倡胡服騎射,中原始有騎兵。到了戰國晚期,匈奴由原始氏族製迅速向奴隸製轉變,掠奪性加強,匈奴常入邊擾掠,秦、趙、燕三國先後築長城以禦匈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將三國長城聯結起來,築成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城。

匈奴之稱,始於戰國。它是一直留居在北部邊境的葷育和春秋戰國從內地逃回的狄人彙合,於公元前3世紀興起於大漠南北的遊牧族群,從葷育(粥)、犬(畎)、獫狁到匈奴,度過了3000餘年的曆程。

公元前209年,冒頓殺其父頭曼自立為單於,建立了奴隸製政權。單於名位一般是在攣鞮氏貴族內傳襲,確立長子繼承製,無人則兄終弟及,最高行政機構“單於庭”,直轄匈奴中部地區。最高地方行政機構叫左、右賢王庭,分轄東西兩部。行政長官統轄萬騎,此時的匈奴已形成了行政、軍事、社會生產三位一體的政權。冒頓時期(公元前209~公元前174年)是匈奴鼎盛時期,他乘中原楚漢相爭之機,東滅東胡,西擊月氏,南並樓煩,北服丁零、鬲昆。控地東盡遼海,西至蔥嶺,南鄰長城,北達貝加爾湖。控弦之士數十萬,不斷擾掠漢地。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率兵北擊匈奴,反被冒頓圍困於白登,後以重禮賄賂冒頓閼氏,才得逃出重圍。漢隻好與匈奴和親,並與單於約為兄弟,大量贈金繒繡,邊關設市貿易,關係漸趨和好。武帝繼位後,為解除邊患,多次北伐匈奴,迫單於退出漠南,西域諸侯盡附於漢,及宣帝時,聯合烏孫、出兵20萬,兵分五路,再次給匈奴以毀滅性打擊。到公元前61年匈奴呼韓邪單於繼位後,由於內部混戰,傷亡慘重,遂歸服漢朝。漢政府大力支持呼韓邪,逼漠北匈奴郅支部內亂而互相殘殺,從而使塞外也歸服於漢。呼韓邪娶漢元帝後宮女王嬙為妻,表示友好。從此結束了匈奴150年(公元前201~公元前51年)的戰爭狀態,開創了漢匈友好的新局麵。打破了自夏商周以來,邊遠族群隻朝貢、不肯直接受中原王朝管轄的習俗,開創了漢政府直接統治匈奴的先河,促進了塞內外的統一。

9年,王莽篡權建立“新”朝,對匈奴實行歧視壓迫政策,激起匈奴不滿,雙方再次兵戎相見,匈奴內部也再次分裂。48年,統率匈奴南八部的右薁犍日逐王被擁立為單於,匈奴遂分裂成南北兩部。南匈奴單於慕漢文化,率眾附漢入居塞內,接受漢帝頒賜的黃金印綬。退居漠北的北匈奴內外交困,加之四鄰夾擊,內訌迭起,東漢乘機出擊,於91年大破北匈奴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匈奴西逃康居,轉經裏海、黑海北岸,進入東歐。推動了歐洲民族大遷徙,加速了歐洲社會奴隸製向封建製的轉變。

匈奴政權瓦解後的北匈奴人,除部分西遷外,或留居漠北,或南遷入塞。其後鮮卑、柔然先後崛起,進入大漠南北,與匈奴人雜處通婚,有的完全與鮮卑、柔然融合,有的成為新的族群。曆魏晉南北朝,匈奴大部分都與漢族融合,隻有山胡、稽胡一直延續至隋唐才與漢族融合。從此後,史籍中已不再有匈奴之名。匈奴與漢族的融合,曆時4000餘年,他們由陰山、河套一帶不斷內徙,和漢人雜處,接受漢人的生產技術、文化、習俗、相繼建立封建政權,至隋唐與漢族完全融合,其足跡遍及江北整個地區。

(二)東胡與烏桓、鮮卑

東胡興起於戰國末期,至漢初(公元前206年)被匈奴冒頓單於擊破,部眾逃散,其中主要的兩支分別逃至烏桓山和鮮卑山。從此便以烏桓族和鮮卑族出現於史冊,而東胡之名遂被湮沒。東胡之名出現於戰國時的史書,反映出當時東胡已活躍於曆史舞台。《史記》中亦多次提到東胡的活動及事跡,更上溯到公元前7世紀中期,即周襄王時期。戰國後期,東胡已逐漸強大,並與燕趙兩國發生頻繁的接觸和交往。東胡最盛時期當在秦漢之際,勢力西向發展,從而引起與匈奴衝突。《史記·匈奴列傳》雲:“冒頓大怒,領兵襲擊,遂大破東胡王,而虜其人民及畜產。”東胡被擊破後,其眾散為三支:一為匈奴,一為烏桓,一為鮮卑。東胡之名並非自稱,而是一個包括眾多部落的部落聯盟。故而服虔雲:“東胡,烏桓之先……在匈奴東。故曰東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