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涼、南涼、西涼、北涼各政權都有過一定規模的人口遷移,但都限於河西內部,沒有超出河湟地區的範圍;西秦、赫連夏政權進行的強製性或掠奪性遷移一般也限於關中和秦隴地區;這其實隻是西北地區內部的遷移。這一階段北方戰事紛然,政權更迭繁亂,其他地區的人口也有間斷的遷入,但數量有限,且又乏具體的記載,此時漢族的發展主要表現在西北少數民族族群的漢化上。
(一)大月氏人的內遷和漢化
2世紀中葉,貴霜帝國戰亂不絕,大批大月氏人(又稱大月支)東遷西域諸國,一部分遷至敦煌,就此定居。如晉高僧竺法護,“其先月支人,本姓支氏,世居敦煌郡”。竺法護於晉武帝(265~290年)時“還歸中夏,自敦煌至長安”。大月氏人內遷後多以支氏為姓,此一支氏既世居敦煌,其遷入時間應在西晉前數代,正是2世紀後期避亂移民的一支。另一部分月氏人繼續東遷,至少有數百人到達洛陽。《出三藏記集·支謙傳》:“支謙字恭明,大月支人也。祖父法度,以漢靈帝世率國人數百歸化,拜率善中郎將。”東漢末在洛陽等地傳道譯經的月氏人,見於《高僧傳》的還有:支樓迦讖、支曜等。董卓的西涼胡兵中有人名支胡赤兒,西晉末年石勒起兵的十八騎中有支雄,據《資治通鑒》卷八七《晉紀九》永嘉三年(309年)注引後趙《支雄傳》:“其先,月支胡人也。”依時上推,這一支氏也是在西晉前就遷入中原的。
(二)粟特人的內遷和漢化
粟特,中亞古國,在中亞七河流域。《後漢書·西域傳》稱為栗弋國、康居國,漢以後往往將粟特人稱為康居或康國人。粟特人以善於經商著稱,漢王朝為了維持“重致遠人”的聲望。一直保持對康居使者(商人)的接待。康居商人走西域南道入敦煌、酒泉等郡到達關中。當時沿途接待深感沉重,可見康居商人數量之多。後來一部分康居人定居於河西走廊。如《梁書》卷一八《康絢傳》:“其先出自康居。初,漢置都護,盡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詔於河西,因留為黔首,其後即以康為姓。晉時隴右亂,康氏遷於藍田。絢曾祖因為苻堅太子詹事,生穆……宋永初(420~422年)中,穆舉鄉族三千餘家,入襄陽之峴南。”康氏經過多次戰亂和遷徙還能有鄉族3000餘家,從這一點觀之,定居在河西的康居人數量是相當可觀的。由於粟特人足跡甚廣,不少人在天竺(印度)接受佛教,成為高僧,東漢時隨粟特商胡來中國,或從他處輾轉來中原。《高僧傳》有:康巨、康孟祥、釋曇諦、康僧會等。可見康居高僧在漢,魏時都曾長期居留中原,從事譯經傳道。
(三)羌的內遷與漢化
元帝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秋,隴西鄉姐羌旁種反。馮奉世率軍鎮壓,餘眾逃往塞外。鄉姐羌住地在大夏河與洮河之間,這一帶西漢一直未設郡縣,世居其地的鄉姐羌經此兵亂,兩萬多羌人遷往境外。建武十一年(35年)夏,先零羌等被馬援擊敗。被安置在天水、隴西、扶風三郡。永平元年(58年),竇固在西漢水擊敗羌人首領滇吾,餘眾7000投降,被安置在三輔(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永元十三年(101年),迷唐羌被擊敗,降人6000餘口,分別遷至漢陽(原天水郡)、安定、隴西境內。當時,散居在涼州的羌人很多,永元十六年(104年)漢朝出征匈奴時,在敦煌、酒泉、張掖、武威、隴西、天水、北地、西河都征發了“羌胡”。永初元年(107年)都尉王弘征西域,在金城、隴西、漢陽三郡征發“數百千騎”。永初元年冬,羌人全麵反抗,漢軍大敗。二年,羌人向東攻至趙、魏,向南攻入漢中。五年,羌人攻至河東和河內。在此情況下,漢朝隻得全麵撤退。由於漢人已撤至關中,羌人內遷的規模更大了。永和元年(136年),羌人又起反抗,規模增大,攻至關中,至永嘉元年(145年)才平息下去。經過如此兩階段的“羌亂”,遷至內地的羌人越來越多,如漢安元年(142年)趙衝招降罕種羌有5000餘戶;降於涼州刺史的有3萬餘戶;永嘉元年左馮翊梁並招降有5萬餘戶,僅這幾次合計就有8萬多戶,約40萬人。以後羌人的反抗從未停止,到東漢末年,西北各地幾乎都已聚集了大量羌人。在東漢末年戰亂中,關中平原的人口大量死亡或外遷,由於羌人聚居在渭北高原或盆地邊緣,損失遠比漢人為小。所以在曹操統一北方時,羌人在關中和西北人口比例大大上升,已成人數僅次於漢族的第二大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