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留戍
安史之亂後,西域通往中原的通道河西走廊和青海全境均為吐蕃占領,西域東部的一些城鎮也為吐蕃攻占。但北庭節度使李元忠、安西節度使郭昕仍率唐軍在二地堅守孤城。貞元六年(790年)二城相繼淪陷,唐軍無人返回中原。西域屯田戍民及流人也未見文獻載記返回中原。隻能滯留當地,成為移民。吐蕃攻入隴右和關中後,許多漢人被掠入河西走廊。此外,唐末又有一批西遷的漢族移民來到河西。大中二年(848年)敦煌世族張義潮率眾驅逐吐蕃守將,後又奪回涼州,唐授張義潮為節度使,發鄆州(今山東平東縣)兵2500人前往守戍。唐亡,天下大亂,涼州為黨項所隔,鄆州軍士無法返回,隻好留居涼州,繁衍裔支。張喬詩作《河湟舊卒》詠歎一位戍守河湟幾十年而不得歸裏的軍人:“少年隨將討河湟,頭白時清返故鄉。十萬漢軍零落盡,獨吹邊曲向殘陽。”這是河湟留戍,也是移民。還有留宦不得歸者,河西瓜州長樂縣(今甘肅安西縣)民曹通的祖先,本是沛國譙人。“近代因官遂居瓜州之長樂縣”也是移民一例。
7.和親
唐代曾有22位公主遠嫁邊疆民族首領,其中西北周邊的突厥、回鶻、吐穀渾、突騎施、吐蕃等。公主和親往往要隨帶一批侍從、工匠、藝人等,朝廷為和親滿足邊外政權的要求,委派“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這一大批人也就在所入之地適俗融化了,把中原文化播及周邊,他們把造酒、造紙、製墨、打井、勘測、歌舞、塑雕、畫技等通百藝之人帶到了西北,把漢文化也帶到西北。
(二)西北少數民族族群的內遷
自隋末以來,雄踞漠北的突厥趁中原混亂,不斷南侵沿邊。唐太宗時,隨著國力的恢複,於貞觀四年(630年)平定東突厥。不久,又向西擊敗吐穀渾。貞觀末,薛延陀崛起漠北,複為唐軍攻滅,鐵勒各部紛紛降附。吐蕃興起以後,不斷向北擴張,唐軍在今青海東北部給以阻擊。大唐帝國在安史之亂前,疆域穩定,東到東北,西至蔥嶺,北迄大漠,南到南海,國力臻於極盛。南北朝胡化流風至唐仍盛,宗室朝廷、文臣武將不少出身周邊民族,故而在君臣的思想認識中,並無鮮明的華夷之分。尤其是一代明主唐太宗具有各民族平等的博大胸懷,自表:“我在,天下四夷有不安安之,不樂樂之,如驥尾受蒼蠅,可使日千裏也”。故而被周邊各族稱為皇帝天可汗。隋唐時期周邊民族之間爭戰頻繁,由於唐朝在周邊民族中的崇高威信,鬥爭失敗一方無法立足,往往投附唐朝,遷入沿邊地區。西北地區常成為首選之地。
隋唐時內遷入居的西北周邊民族主要有突厥、回紇、吐穀渾、黨項等族。由於前承數百年民族融合的曆史傳統,隋唐民族政策最為寬宏大度,內遷入居少數民族可在朝廷做官,也可領兵戍守,上層貴族尤備受優待,平民也較少受民族歧視。所以自隋之後,西北周邊民族內附風氣有增無減。唐高祖建國不久,即律定:“夷獠之戶,皆從半輸。蕃胡內附者,上戶丁稅十文,次戶五文,下戶免之。附經兩年者,上戶輸羊二口,次戶一口,下三戶一口。”這樣輕薄鬆緩的賦役,很能吸引西北少數民族族群內附,也利於他們由遊牧走上定居農業的道路。但是隋唐時期西北少數民族族群內遷不再像戰亂時期那樣焚燒攻掠,驅殺漢族而後占居其地,大多是以和睦移居的方式雜處於漢族之中,而且多係唐朝軍隊征伐所得降附的少數民族族群。唐太宗時滅東突厥,得附戶10餘萬戶。然而此時入居人口日益增多,朝廷關於安置降附民的戰略問題曾引起一場爭論。太宗否定欲將少數民族遠遷中原的分割政策,最終采用溫彥博的主張,將附民遷於河北道的幽州與關內道的靈州之間。這裏地屬農牧交錯區,內遷民族容易適應其環境。高宗時突厥人又陸續內附,均安排在河曲六州,即西北豐、勝、靈、夏、朔、代各地。後吐穀渾內附,唐政府專於延安府置兩郡安撫。
貞觀年間(627~649年),西北少數民族族群內遷掀起高潮,貞觀三年(1629年),唐派兵進攻東突厥。當年十二月,突利可汗及鬱射設、蔭奈特勤等並率所部南遷。貞觀四年(630年)二月,唐滅東突厥,李靖和李積兩部分別俘男女10餘萬和5萬餘人南歸。突厥首領蘇尼失督部落5萬家,亦於三月間舉眾降唐。
貞觀三年(629年)九月,拔野古、仆骨、同羅酋長並率眾降唐。次年三月,思結俟斤率眾4萬人降唐。依附於東突厥的粟特人史善應部、康蘇密部和安菩部南遷。此外,安黜汗部5000餘人亦內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