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元朝在西北的移民和屯田
元統一全國後,在恢複西北的社會經濟中也實行移民實邊的政策,使大批漢族遷入西北。
1.元時漢族人遷西域
隨著蒙古軍隊向西域進發,漢族移民也來到廣闊的西域地區。在蒙古遠征隊伍中,有部分漢族將士。如華州鄭縣(今陝西華縣)人郭寶玉舉軍降蒙,後從成吉思汗征西遼,攻城守屯,馳騁大漠。其子郭德海從蒙將柘柏西征,越嶺渡海,馳騁西北萬裏。其孫郭侃從旭烈兀西征,一直攻到西亞的密昔兒和天房。郭氏三代隻是許多隨蒙軍西征漢人的代表。在西征過程中,一些漢族軍人和隨軍工匠、伎樂人等,便在西域定居了。
天山北疆地帶,為從蒙古高原進入中亞必經之地,定居於此的漢人較多。蒙哥汗九年(1259年)常德西行,在龍骨河(今烏倫古河)西北近500裏處看見當地“多漢民、有二麥黍穀”。阿裏麻裏城(今伊犁霍城西)“漢人尤多”,“回紇與漢民雜居”;他們受漢人影響,“其俗漸染,頗似中國”。城北麵有關名鐵木爾懺察,“守關者皆漢民”。城南麵有赤木兒城,居民多並(今山西太原市)、汾(今山西汾陽縣)人。
天山以東的別失八裏(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和哈喇火州(今吐魯番市東南),扼蒙古高原、中亞和中原之間的交通要道,也有漢族移民西征時定居於此。蒙古國曾在平陽(今山西臨汾市)搜刮紡織工匠,並將一些人遷到哈喇和卓。
忽必烈繼位以後,西北諸王屢屢發動叛亂。至元十三年(1276年)平定南宋,忽必烈開始騰出手來對付西北叛王,元軍陸續開進西域,又一批漢人隨軍進入新疆。
2.元時漢族人遷陝甘
蒙宋戰爭開始不久,蒙古軍即將大批俘掠的南方人安置於陝甘(因西北離江淮主戰場較遠),陝西是南方俘戶較多的地區,由於土著居民在金末戰爭中大量死亡,許多地區,例如京兆府“其居民大半南驅放良、歸順等戶”。寧夏境內的中興府(今銀川市)是另一南方俘戶較多的地區,至元元年(1264年)以前,已有一定數量的來自四川的俘戶在此當奴仆。至元以後,隨著蒙古軍對宋戰爭的勝利,遷入陝甘,特別是遷入中興府及其河西地區的南宋移民人數大增。
至元七年(1270年)十二月,原已遷入懷盂路的南方人1800餘戶遷入河西。至元八年(1271年),來自隨州(今湖北隨縣)和鄂州(今湖北武昌)的人民1107戶的萬人遷入中興府居住,至元十一年(1274年)被編為屯戶。至元十二年(1275年)三月,遷4800餘戶南方人至中興府,增設懷、靈武兩縣以安置之。
蒙窩闊台汗十年(1238年),南宋姓雷和姓李的兩員戰將率民戶降蒙,遷到成州(今甘肅成縣),在此設金洋州,朝廷同意他們“自行金、洋州事”,南宋時金州、洋州均隸屬於興元路,治所分別在今陝西的安康市和洋縣,顯然是因金洋兩州的部分遺民隨雷、李二將遷入成州,故在此設立金洋州。據此推測,在宋蒙戰爭過程中遷入陝甘南部山區的南宋移民為數不少,隻是缺乏類似金洋州記載的史料。
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平定南宋,大批編入新附軍的南宋軍人遷入陝甘。此後在陝甘各地全麵展開的屯田,即是以遷徙來的南方漢族為主力而進行的。
元代興置屯田,是忽必烈“帝中國當行中國事”,“必行漢法,乃可長久”。其屯田目的,統一中國前後有所不同。在統一前,屯田軍事性質很強,“隨營地立屯”,“且耕且戰”,是為了爭城奪地,保證軍事勝利。統一之後,“寓兵於農”,“以省糧餉”,主要是為了解決駐軍的兵餉糧運問題,尤其是西北邊疆地區的屯田,更是如此。
在西北的興屯,除了軍事、經濟原因外,還有政治上的原因,即通過調遣新附軍和遷徙漢民的辦法使漢族軍民與西北少數民族雜居屯種,從而將漢族化整為零,以達到鞏固其統治的目的。至元十三年(1276年)七月,“徙甘州新附軍千人屯田中興(今寧夏銀川市),千人屯田亦裏黑(屬甘肅行省,具體地點不詳)”,別失八裏因控製中原進入西域的交通要道,成為主要的屯軍地區。至元十八年(1281年),萬戶綦公直率漢兵1000人。首次進入別失八裏。次年,在此設工場,生產農具。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十月,來自南方的新附兵1000人,又被派到別失八裏屯田,並置元帥府以統之。十一月,又增派新附軍400人。不久,屯田地區擴大到合迷玉速曲之地(今地不詳)。在此之先,在斡端(今和田市)和曲先(今庫車市)都駐有新附軍和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