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3章 西北漢族史(11)(1 / 3)

北宋西北屯田,不僅部分解決了宋軍的給養問題,更大大促進了西北的開發。在宋夏主要交通線所經的延河、無定河、馬蓮河、清水河和渭河中下遊的河穀地帶,以及蘭州和定西一帶,都有相當多的邊地被開發出來。北宋最後收複的西寧、湟、廓等州,屯田也很有成效,不僅募士7400餘人,開出善田2.6萬頃,還修複了漢唐故渠。北宋在陝甘地區的大量屯田,是經唐末五代戰亂和宋夏戰爭破壞之後,沿邊經濟“凋耗殆盡”,出現大量荒地曠土,屯田之舉勢在必行。屯營範圍廣泛,至今陝甘各地幾乎還有稱為營田堡、開荒川之類的村鎮,大都是在宋時得名而流傳下來的。

西北屯田的第三階段,已是南宋偏安江南,“東畫長淮,西割商秦之半”,河南、陝西等廣闊的北方地區被金人所占領。

(二)西夏境內的漢族移民

在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不同民族在不同時期以各自不同的參與形式,積極參與全國的政治活動。黨項族就是在唐末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化,農民起義風起雲湧,藩鎮割據力量膨大,唐王朝搖搖欲墜的情況下,崛起於西北,北宋時與遼、宋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麵。

淳化元年(990年),遼國冊封李繼遷為夏國王。淳化五年(994年),李繼遷將綏州居民遷到平夏城(在今寧夏固原)。真宗鹹平六年(1003年),銀、夏諸州的人民中,“衣食稍豐者”均被西遷到靈州(今寧夏靈武)一帶。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祚五年(1042年),建都靈州,後又遷到興慶府(今銀川市)。

西夏國自元昊執事至北宋靖康之難的近百年中,北宋與西夏處於時戰時和的狀態。也由於各種因素,宋夏之間存在著雙向性的人口遷移。遷入西夏的北宋士民,主要有3部分人。

1.逃入者

西夏極力招徠宋境的各種人才,凡“舉子不第,貧賤無歸”的豪傑均收為己用,“或授以將帥,或任之公卿,推誠不疑,倚為謀主”。在西夏的招徠下,“陝西戍兵、邊人負過必逃”,“四方豪士稍不得誌則攘臂而去”,逃入西夏境內。洪邁在《容齋隨筆》卷十一《記張元事》中載,夏主李元昊的謀士張元、吳昊都是華州(今陝西華縣)士人,因不為宋用,遂進西夏,“夏人倚為謀主,以抗朝廷”。

此外,關隴地區的一些貧民,在饑荒時為生計所迫,往往流入西夏。某些原住於宋邊的少數民族部落,因宋邊“失於撫禦”,也遷入西夏。

2.被俘掠者

西夏軍隊在攻入宋地時,常將宋邊的人民遷入夏境,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九月,負責對西夏作戰的大臣範仲淹向神宗彙報,特意提到“近年緣邊漢戶被西戎俘掠不少”。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西夏軍隊攻入鎮戎軍(今寧夏固原縣),掠走數萬人。興州、靈州等地漢人較多,他們大多是被西夏軍隊從宋境俘掠來的漢族人民。

3.被買入者

逢饑荒年頭,邊民為生存將子女賣入西夏。為此,宋曾數次發布禁令。如淳化二年(991年)六月太宗下詔:“西路諸州山川路口、鎮寨,不得放過販賣人口入蕃,及指揮漢戶不得停泊。”否則要受到嚴懲。

在西夏國內,黨項人和漢人是人口的基本組成部分。

西夏的官製和禮儀製度均仿照唐宋,孔子和儒學經典得到尊崇,漢字和西夏文字同樣是通行文字,並建立太學等各種學校。黨項族在唐代遷入以後即開始接受漢文化,西夏走向漢化是這種進程的繼續和發展。而立國後自北宋遷入的漢族,不僅對西夏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也大大加速了黨項人的漢化進程。

(三)金朝在西北的屯田與移民

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北滅遼國,南驅宋朝,與南宋、西夏鼎立120多年。金的政治經濟中心本是東北、華北,在西北僅承襲了北宋統轄區域,農牧業經營也未出北宋的規模。金入主中原後將大量的女真人和東北少數民族族群內遷,使其“棋布星羅、散居四方”。西北邊境是女真遷居的重要地區,陝西、隴右也分布著許多猛安謀克戶,他們和西北當地的“百姓雜處,計其戶口,給以官田,使自播種,以充口食”。

除女真人遷入西北外,漢族也遷入不少,當時西北邊地就成了山西等地區漢族遷入的重要地區。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世宗說:“山西一帶田地多為權要所占,有一家一口占田至三十頃者”,“以致小民無田可耕,徙居陰山之惡地”。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朝廷采納李愈的建議,在臨潢至西夏沿邊設重鎮十數,選猛安謀克勳臣子孫居職鎮守,由軍隊支配的國家田地則募漢人佃種,此次也有一定數量的漢族人民遷入西北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