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西北漢族史(12)(1 / 3)

明代的邊衛不僅是疆域的一部分,而且往往構成邊境地區唯一的政區單位,“從東北到西北以至西南,這些大致構成半個明帝國疆域的地方,在明代(特別是明初)一般不設行政機構,而由都司(行都司)及其下屬衛所管理”。在西北,陝西都司與陝西行都司管轄今陝、甘、寧、青大部分地區。在西北邊區,軍士及其家屬成為移民的主體,戍守和屯墾成為移民的主要形式。明代在西北設陝西布政使司,管理民政。陝西布政司的管轄範圍除今陝西外,還包括甘肅及青海、寧夏的部分地區。該範圍內的西北衛所,分屬陝西都指揮使司(簡稱陝西都司)和陝西行都指揮使司(簡稱陝西行都司)統領。

(一)陝西都司的屯田和移民

陝西都司比較複雜,所轄軍衛部分屬於邊衛,部分屬於內地衛所。內地衛所與州縣犬牙交錯,而邊衛則孤懸邊地,不設州縣。衛所軍士除戍守外,還要屯耕自給。邊地衛所軍士戍屯的比例,一般是戍三屯七,也有戍四屯六或戍屯各半的。“邊腹內外,衛所棋置,以軍隸衛,以屯養軍”,衛所與屯田相互表裏,構成一個完整的體係。

明代寧夏為九邊之中,明初即在此大興屯政。自洪武至崇禎,屯田均以“九邊為多,而九邊屯田又以西北為最”。洪武五年(1372年)廢府,遷其民於長安。洪武九年(1376年)置寧夏衛,後增寧夏前衛、寧夏左屯衛、寧夏右屯衛和寧夏中屯衛。不久並中屯衛於左、右屯衛。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慶王朱旃徙寧夏,置中護衛為其扈從。正德五年(1510年)改中護衛為中屯衛。此外還有寧夏中衛(今中衛市),寧夏後衛(今鹽池縣)及靈州守禦千戶所(今靈武市)、興武守禦千戶所(今鹽池縣)、寧夏群牧千戶所等。寧夏諸衛各設5個千戶所,加上上列直轄3所,計7衛38個戶所。《嘉靖寧夏新誌》載寧夏諸衛“即廣且庶,周回千裏。北鄰大漠,南挹關秦,東接榆延,西邊甘肅,形勢犄角,腹裏所必須之大障也”。

1.寧夏諸衛

洪武九年(1376年)設寧夏衛後,從中原及江南調發軍民移居寧夏,其中以吳越之人居多,這些移民帶來了生產技術和文化,生活習俗也具有“江左之風”。

明代初年,寧夏的軍衛設置過程相當複雜,其中有多次的撤衛和複衛、衛名變更等等。洪武以後,又有新的軍衛增設於此。洪武年間寧夏大致有4衛兵力,所以至成化年間,倪嶽說“寧夏之兵,至23000,而騎兵精勇者,僅6000人”。按標準配置,這些兵員確實隻夠充實4衛兵力。弘治十一年(1498年)四月,“協守寧夏副總兵都指揮使張安奏:寧夏等4衛原額旗軍24000名,今逸其半,戰守乏人,請募敢勇以實行伍”,與倪嶽所說基本相符。

按標準配計算,寧夏的2.3萬軍人與家屬合計為6.9萬人。這些軍人和家屬都是移民,有些可能來自陝西地區。設總人口中20%的人口為軍衛帶管的土著民籍人口,就有1.8萬人。這批人口除了安置在靈州之外,還有安置到其他地區的。

2.綏德衛

設於洪武年間(1368~1398年),地處今綏德縣,周圍為一批民州、民縣所包圍,屬於內地衛所的性質,卻因臨邊,頗具邊衛的特征。楊一清說:“綏德獨以一麵之險,遮千餘裏之衝,昔人謂之可守不可棄者。”又說:“綏德編氓,多散居鄉落,城中居民,不數十戶,比屋邊巷,俱是衛所丁籍。”以後從綏德衛中分出榆林衛,綏德衛城因此遷往榆林,成為一個完完全全的邊衛。

延綏鎮在西北邊鎮中設置較遲。明英宗正統(1436~1449年)以前,蒙古瓦剌、韃靼部相繼勢盛,尤其是進據河套的韃靼部不斷南向侵擾,延綏地區的邊防地位日漸突出。從成化九年(1473年)餘子俊奏修邊牆城堡後,延綏駐軍分堡屯駐,“牆內之地悉分屯墾”。據《明會典》記載,延綏鎮經製官兵為55379名;據《延綏鎮誌·食貨·屯田》記載,榆林衛屯地36117頃,綏德衛屯地6636頃,延安衛屯地3072頃,總計45825頃;共征糧65895石。此後榆林以南之地,又招軍民屯田,新開辟不少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