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州的漢族移民。興安州(今安康市)“通計地方四千餘裏,從前俱係荒山僻壤,土著無多。自乾隆三十七八年以後,因川楚間有歉收處所,窮民就食前來,旋即棲穀倚岩,開墾度日,而河南、江西、安徽等處貧民,亦多攜帶家室,來此認地開荒,絡繹不絕,是以近年戶口驟增至數十餘萬”。人口的驟增使興安州的麵貌發生巨大變化,10年以後,升州為府。嘉慶以後,移民遷入陝南,更多的是遷入秦嶺和大巴山區。大巴山區的鎮坪地方,乾隆時領荒開墾時尚不足80戶,嘉慶間川鄂之人遷入8000餘戶。
漢中府的漢族移民。清初漢中府各平壩(盆地)地區“老民”(土著)尚多。南北兩山及西鄉、鳳縣、寧羌、略陽、留壩、定遠之屬老民則十之二三,其餘則為“客民”(移民)。“安徽、兩湖、四川無業貧民轉徙墾荒,依親傍友,日聚日多,镵岩邃穀皆為民居。略陽所管遼澗河林內外至一萬數千戶,鳳三四千,沔五六千,留壩二千餘,兩當、徽縣兩邑亦盈千”。
陝南漢族的遷移,從乾隆初年至道光初年,曆時長達90年左右。移入陝南的外省農民,據嘉慶年間記載:“僑寓其中,以數百萬計”。據曹樹基先生檢測統計約為310萬人。
(二)漢族向西北西部的開拓
清王朝對於西北的經營用力最勤,所花代價極大,同時也是其開拓經營最為成功的地區。清代的西北地區,由於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地理等方麵,較之全國其他地區獨具特點,因此,在戰略上有著十分重要和突出的地位。康熙帝三次禦駕親征,徹底平定了準噶爾,統一了天山南北。
西北大局既定,清政府隨即駐軍設治,全力守邊善後。乾隆很快意識到武定功成後宜大力發展邊疆農業,於是敕命施行廣泛駐兵與大規模屯墾相輔而行的政策。
1.在關西的屯田和移民
關西是河西走廊西部自嘉峪關外至敦煌一帶的區域。明代初年陝西行都司設7衛於此,明中期後衛所被吐魯番蠶食,關西成為蒙古人的遊牧地,“千裏沃壤,鞠為茂草,無複田疇井裏之遺”。清軍平準時,關西地區乃是距前線最近之後方。康熙決定在此實施屯墾。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吏部尚書富寧安在關西的西吉木、達裏圖一帶招民墾種。五十六年(1717年),甘肅巡撫綽奇招募無業貧民,官費送赴關西安插,於“西吉木地方安插民人二百七十戶,達裏圖安插民人五百三十戶,錫拉穀爾安插民人一百六十戶”。這是關西地區的第一次移民。關西第二次徙民規模更大。雍正四年(1726年),川陝總督嶽鍾琪建議,“招甘肅無業窮民二千四百戶開墾屯種”。沙州屯戶來源於平涼、慶陽、臨洮、鞏昌、甘州、涼州、西寧、肅州8處,於雍正五六兩年分兩次遷徙至沙州。兩次移民共計3300餘戶。設定3年起科,每戶分土地百畝,2年後改為“近水地五十畝”。在康熙移民成功的基礎上,雍正年間的移民規模有所擴大。雍正十一年(1735年),清廷設立安西兵備道,4衛1所俱歸該道統轄。至乾隆元年(1736年),關西4衛1所共有民戶3560戶,升種土地148919.7畝,待升種土地1021.6畝,每戶耕種土地45畝。已接近戶均50畝土地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