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地形特點是全區為喜馬拉雅山脈、昆侖山脈和唐古拉山脈環抱,是青藏高原的主體,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地形可分為藏北高原、藏南穀地、藏東高山峽穀和喜馬拉雅山地四區。藏北高原位於昆侖山脈、唐古拉山脈和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之間,長約2400千米,寬約700千米,平均海拔1500米以上。地麵相當開闊,渾圓而坡度平緩的丘陵之間夾著許多盆地,高差不過三五百米,低處常瀦水成湖。藏南穀地在岡底斯山脈與喜馬拉雅山之間,雅魯藏布江和它的支流流過的地方,有一連串長短寬窄不一的河穀平原,海拔大都在4000米以下,統稱藏南穀地,以拉薩河穀平原最寬廣,是西藏主要的農業區,山腰和山麓有良好的牧場。藏東高山峽穀位於那曲以東,為一係列由東西走向逐漸轉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穀,是著名的橫斷山脈的一部分,北高南低,北部海拔5200米左右,山頂平緩;南部海拔4000米上下,山勢比較陡峻,山頂與穀底高差可達250米;山頂終年不化的白雪,山腰濃密的森林與山麓四季常青的田園構成了南部峽穀區的奇特景色。喜馬拉雅山地位於西藏南部,喜馬拉雅山脈平均海拔6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脈;位於我國和尼泊爾邊界處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米,是世界第一高峰。西藏的主要河流有雅魯藏布江和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等,雅魯藏布江在西藏境內長2787千米,是境內最大的河流。藏東、藏南多外流河,一般坡陡流急,水力資源豐富;藏北高原多短小的內流河。藏北高原是我國湖泊分布最多的地區之一,著名的有納木湖和奇林湖;喜馬拉雅山北麓的山間盆地裏,分布有60多個鹹水湖和淡水湖,著名的有羊卓雍湖、珀莫錯等。
(三)西南的氣候
西南地區的氣候因受海拔、地形及緯度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之間差異較大,一般說來西部的西藏高原地區氣候高寒,年平均溫度8℃左右,無霜期在100~140天,年降水量300~500毫米。由於光照充足,年總輻射量為195千卡/平方厘米~200千卡/平方厘米,日照時數長達3000小時以上,拉薩素有“日光城”之稱。藏北高原地勢平緩,湖泊廣布,氣候幹寒,平均氣溫在-2℃左右,沒有明顯的無霜期;藏東南則氣候較溫暖濕潤。南部雲貴高原氣溫冷暖適中,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不太分明,但貴州境內多淫雨而俗有“天無三日晴”之說,雲南地區則幹濕季分明。滇南、滇西南低熱河穀,氣候濕熱,長夏無冬,全年無霜或基本無霜,寒潮、台風影響小,是我國發展熱帶作物條件優越地區之一。東部四川盆地氣候溫暖濕潤,具有冬季暖、夏季長、春來早、秋雨綿的特點,年均溫16℃~18℃,無霜期長達280~340天。由於北有秦嶺、大巴山的阻擋,故有顯著冬暖,一月均溫為5℃~8℃,比長江中、下遊同緯度地區高出2℃~5℃,霜雪少見,適宜於農業生產。
四川由於地形的顯著不同,東部、西部的氣候有很大差異,東部盆地地區冬暖、春早、夏熱,無霜期長;濕度大、雲霧多、日照少,秋季多綿雨。長江沿岸氣溫最高,向盆地邊緣逐漸降低。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3℃~8℃,較同緯度的長江中下遊高2℃~4℃,最熱月(七月)一般為25℃~28℃,長江沿岸可達29℃左右,絕對最高氣溫達40℃以上,是我國夏季最熱的地區之一。無霜期南部長達11個月,盆地邊緣也有9個月左右。由於溫濕的夏季風可以從東南麵河穀吹入,西北麵又有高大山嶺擋住去路,所以降水相當豐富。大部分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但季節分配不均勻,盆地西部冬、春少雨,常有幹旱發生,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形成洪澇;東部春雨較多,利於大春作物播、栽,夏季降雨雖多,但常有連晴高溫天氣出現,形成伏旱。盆地西南部年日照僅800~1100小時,是全國日照最少的地區之一;川西高原寒冷幹燥,日照強烈。高原北部、中部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9℃~3℃,最熱月(七月)僅11℃~17℃,無霜期一般不到3個月,阿壩、若爾蓋及理塘附近僅1個月左右。年平均降水量600~900毫米,高原南部高山峽穀區氣候垂直差異特別明顯。金沙江、安寧河河穀地區緯度較低,海拔較高,加以北部群山阻隔,冬季冷空氣不易侵入,氣候冬暖夏涼,四季不顯著而幹濕季分明,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8℃~13℃。最熱月(七月)22℃~26℃,可栽培多種熱帶經濟作物;年平均降水量800~1200毫米,絕大部分降於雨季(6~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