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西南概述
一、西南漢族的地理空間範圍
西南位於中國西南部內陸地區,東起東經110°04′,西至東經79°28′,南起北緯21°06′,北到北緯34°04′;包括四川、雲南、貴州三省和西藏自治區,麵積達233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總麵積的24.3%;人口19579.15萬,其中漢族15975.11萬人。
西南地區幅員遼闊,國境線長,地理條件複雜,其中四川盆地為我國四大盆地之一,西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
(一)西南的行政區劃
西南古為巴蜀、西南夷、羌戎之地,秦時設巴郡、蜀郡、黔中郡,漢屑益州、梁州和荊州;元屬四川行省、雲南行省和宣政院所轄烏思藏、納裏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地;明析四川、雲南、湖廣三省地置貴州布政使司,其他因之;清沿置四川、雲南、貴州三省和西藏地方,民國循之;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1997年析四川置重慶直轄市,其餘未變。
據1995年版的《中國百科年鑒》統計的西南地區的行政區劃和人口情況。
四川省有成都、重慶、自貢、攀枝花、瀘州、德陽、綿陽、廣元、遂寧、內江、樂山、萬縣、南充13個地級市,涪陵、宜賓、達川、巴中、雅安、黔江、廣安7個地區及阿壩藏族羌族、甘孜藏族、涼山彝族3個自治州,22個縣級市,144個縣,8個自治縣,45個縣級區;人口11633.43萬,其中漢族11067.56萬人。
雲南省有昆明、東川2個地級市,昭通、思茅、玉溪、曲靖、保山、麗江、臨滄7個地區,楚雄彝族、紅河哈尼族彝族、文山壯族苗族、西雙版納傣族、大理白族、德宏傣族景頗族、怒江傈僳族、迪慶藏族8個自治州,13個縣級市,81個縣,29個自治縣,4個縣級區;人口4095.06萬,其中漢族2620.54萬人。
貴州省有貴陽、六盤水2個地級市,遵義、安順、畢節、銅仁4個地區,黔南布依族、黔東南苗族侗族、黔西南布依族苗族3個自治州,9個縣級市,57個縣,11個自治縣,3個特區,6個縣級區;人口3604.19萬,其中漢族2278.76萬人。
西藏自治區有拉薩1個地級市,日喀則、那曲、阿裏、山南、昌都、林芝6個地區,1個縣級市,76個縣,1個縣級區;人口246.47萬,其中漢族8.25萬人。
(二)西南的自然地理環境
西南地區的地勢地形,總的呈現為西高東低、自西北向東南逐級下降的基本格局。其西部為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主體部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其中藏北高原的海拔更是平均高達4500米以上,並由此向四周傾斜,至藏南穀地、藏東峽穀和川西高原、滇西北迪慶高原一線,下降為3000~4000米。這一地區,麵積約150萬平方千米,大體上可稱為西南的西部地區。在西南地區的東北部,為我國四大盆地之一的四川盆地及其周圍地區,麵積20餘萬平方千米,習慣上稱為“巴蜀地區”或“成渝地區”。四川盆地的底部,海拔多在300~800米之間,主要由東部的平行嶺穀、中部的方山丘陵和西部的成都平原三部分組成。其中,成都平原又稱川西平原,麵積約6000平方千米,為西南地區最大的平曠之地。由巴蜀地區往南,即為相互連為一體的雲南、貴州兩大高原。雲貴高原在地理上屬青藏高原向東南方向的延伸部分,海拔一般在1500~2500米,高原上地勢起伏不平,山巒連綿不絕。群山懷抱之中,散布著數以千計、星星點點的山間小盆地,俗謂之“壩子”,較大的如雲南的昆明、大理、曲靖、陸良、玉溪和貴州的貴陽、安順、都勻、遵義等等。雲貴高原的南部,則多為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河穀地帶,位於滇東南河口縣境內的中越邊界界河紅河、南溪河交彙處,海拔僅76.4米,為整個西南地區的最低點。
區內山脈,西部地區聳立著喜馬拉雅山、岡底斯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可可西裏山以及橫斷山等高大山係。其中喜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和區內最高點。北部巴蜀地區的山脈,主要有環繞在四川盆地周圍及其邊緣地帶的大巴山、巫山、岷山、邛崍山、大涼山等,海拔多在1000~3000米。南部滇黔地區的山脈,以滇西為最,計有屬橫斷山係支脈的高黎貢山、怒山、雲嶺等,海拔一般達4000米以上,其餘如位於滇、黔兩省結合部的烏蒙山、滇西南的哀牢山、黔北的大婁山、黔東北的武陵山和黔東南的苗嶺山區等等,海拔則自1100~4000米以上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