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漢族的曆史進程,相對滇黔地區更為特殊。據有關曆史文獻的記載分析,雖然包括今西藏自治區和川西高原、滇西北迪慶高原在內的西部地區,早在漢、唐時期便已與鄰近的巴蜀、滇黔地區和內地的封建王朝開始了交往聯係,並有零星或批量的漢族人口不斷進入這一地區經商、遊曆、營建或公幹,其中有的遂落籍定居下來。較大規模的如唐代文成、金城兩公主先後進藏和親,都曾帶有成百上千的侍衛、吏佐、工匠、仆役隨行前往,但由於所處自然、人文地理環境較為特殊,故一直未能形成較穩定的漢族移民的聚居區。
延至13世紀中葉元王朝建立前後,西部地區陸續納入了元帝國的版圖之內,成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後,隨著曆代封建王朝對西部地區控製的逐漸加強和交往的日趨密切,漢族人口也接踵而來,並於明、清時期逐漸形成了以藏族為主體,藏、漢、回、羌、門巴、珞巴等眾多兄弟民族水乳交融、毗鄰而居的格局。其間,據記載僅在川西、藏東一帶,明清兩代封建政府便相繼組織了5次較大規模的軍、民屯田,合計徙入主要由漢族移民構成的軍、民屯戶20萬人。再至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尤其是1962年波及西藏、川西、滇西北和青海、甘肅部分地區的平叛鬥爭勝利結束後,為了促進西部藏區尤其是西藏自治區的社會、經濟、文教、科技、衛生事業的全麵發展,黨和人民政府從內地抽調了一批批以漢族為主體的幹部、職工、科技人員前往支援,使得西藏地區漢族的整體數量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增長,但在當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依然很小,據1997年統計,西藏自治區漢族人口僅8.25萬人,僅占全自治區人口的0.03%。始終未能形成較為固定的族群。
三、西南漢族的族群結構
西南漢族遷入和發展的曆史從一開始就基本上分巴蜀和滇黔兩個部分。其中巴蜀漢族經過長期的發展,走過了漢唐及兩宋的昌盛和輝煌,又經曆了魏晉南北朝之世和宋元之際的劫難和苦哀,呈波浪形地向前發展著,直到明代“湖廣填四川”之後,從根本上改變了自公元前4世紀末“秦民”徙蜀以來主要為北方漢族南下巴蜀的傳統移民模式,而轉變為以東部南方漢族大舉西進占據主導地位,從而決定了傳承至今的巴蜀漢族文化與北方漢族文化的差異以及與南方漢族特別是荊湘漢族文化的趨同,因此西南漢族族群中四川人是一大宗,且族群認同深,人文特征顯著。
滇黔漢族由於所處的人文環境是少數民族土著族群人多勢眾,加上自然地理環境的艱險和封閉,所以自秦漢遷入滇黔的漢族基本上夷化了,隻是到了明清時代,由於軍屯,以及少量的民屯、商屯及流民的遷入,才逐漸發展成了滇黔漢族,並分為雲南人和貴州人兩個族群。
在滇黔漢族發展的過程中,由於政治的、地理的、經濟的、文化的種種原因,在貴州還形成了屯堡人這樣的族群島。
這樣西南漢族的族群結構就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四川人、雲南人和貴州人。
第二層次是族群島,即屯堡人。
四、西南漢族的基本特征
西南漢族在漢族族群中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族群,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方言統一
西南漢族中除極少數的客家人使用客家話,屯堡人使用屯堡話以外,其餘均使用西南官話。四川話、雲南話、貴州話之間雖然有種種差異,但僅是大同小異的差異,其內部的一致性很高。
(二)族群古老而又年輕
西南漢族是古老的,因為從先秦開始就有漢族先民遷入巴蜀和滇黔,此後便延綿不絕。但西南漢族又是年輕的,當代的四川人、雲南人、貴州人,以及屯堡人。大都是自明代以後才開始形成的,雖然與從清代開始形成的東北的沈陽人、長春人、哈爾濱人、大連人相比要早一個朝代,但在整個漢族族群中仍屬於年輕的一類。
(三)性格堅毅
西南漢族是在大山中成長發展起來的,所以鍛鑄了他們與岩石一樣堅毅的性格。如四川人在“難於上青天”的地方,硬是用雙手一錘一錘地鑿通了懸崖峭壁,架起“離天三尺三”的蜀道,溝通了四川與三秦的聯係。正是由於性格堅毅,所以四川人不尚空談,注重實幹,不尚形式,注重實效。
西南漢族的這種堅毅性格,在雲南人、貴州人中表現出來的是勤勞堅韌,移民屯田到滇黔的漢族,“士喜尚學,講習維勤;婦女習女紅、勤紡績,每深夜犬聞機杼之聲;田多瘠薄,農夫耕用兩牛,前挽後驅,胼手胝足,終歲勤勞不休”。正是由於他們的堅韌不拔,才能在高山峻嶺、千山萬壑的雲貴高原上紮下根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