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康熙三年(1664年)平川戰事結束後,清政府轉向省外招徠川籍流民回鄉複業,並於康熙七年(1668年)下令:“蜀中流民寄居鄰省者,現在查令回籍,而山川險阻,行李艱難,地方各官有捐資招撫,使歸故土者,請敕議敘。”再至康熙十年(1671年),又由川湖總督蔡毓榮提出:“蜀省有可耕之田而無可耕之民,招民開墾,洵屬急務”,且輔以放寬墾荒起科年限、降低招民授官和晉升的標準,以及允許外省籍貧民攜妻兒入川墾荒等優惠政策。於是,大規模的移民入川活動自此拉開序幕,以後雖因“三藩之亂”爆發而一度中斷,但整體上仍呈現為方興未艾、洶湧澎湃之勢而持續了一個多世紀,直到18世紀後期的乾隆年間(1736~1795年)的中、晚期才逐漸平靜下來。再往後,隨著人口的急劇增長,巴蜀一帶逐步上升為全國範圍內人口最多、密度也最大的地區之一並延續到當代。其間,無論是在人口數量還是分布麵上,巴蜀漢族都實現了曆史性的突破而呈直線上升和迅速擴大的趨勢,且最遲從乾隆中、晚期起轉而向鄰近的滇黔、陝甘和西部藏區大麵積發展。
清初的移民入川浪潮,高峰期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亂”平定以後至乾隆初年的康、雍、乾三朝六七十年間。最初的情況,據康熙四十年(1701年)湖廣提督俞益謨在奏折中說:“湖南衡、永、寶三府百姓,數年來攜男挈女,日不下數百口,紛紛盡赴四川墾荒……”後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有人又上奏說:“查楚南入川百姓,自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以迄今日,即就零陵一縣而論,已不下十餘萬眾。”再至雍正五年(1727年),又有人奏稱:“湖廣、廣東、江西等省之民,因本地歉收米貴,相率而遷移四川者,不下數萬人。”降及乾隆年間,有記載表明,從乾隆八年至十三年間(1743~1748年),自湖南、廣東經“由黔赴川就食者,共二十四萬三千餘戶”,平均每年達4萬多戶。此後,遂逐漸趨緩,如從乾隆十八年至二十年間(1753~1755年)合計僅遷入6374戶。
反映在人口統計數字上,巴蜀地區的在編人口總值,從清初康熙十年(1671年)的約50萬人起步,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為57.9萬戶231.6萬人,以後又進一步上升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的779萬人,則僅僅100餘年間便增長了15.42倍。其中既有外來移民植入的因素,又有當地原住民的自然增殖。唯其比例限於史缺有間不得而詳,若參照明代由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146萬人到弘治十五年(1502年)的266萬人的增長率和增長值,那麼清初100餘年間外來移民及其後裔的數量,當在600萬人以上,按百分比則不低於80%。這一數據,與有關地方誌中諸如成都府郫縣“當清始墾殖,如兩廣,如兩湖,如陝西,如江西,如福建,占籍幾十之九”,重慶府璧山縣“明末……土著幾空,國初招徠複業者,十分之一二,餘皆楚、粵、黔、閩人”,瀘州江安縣“自明季兵燹後,土著僅十一二,餘皆五方雜處”等記載大體相符。
與此同時,最遲從乾隆晚期開始,區內人口日趨飽和並進而嚴重超載的問題日益顯現出來。所產生的後果,一方麵是人口數值持續膨脹,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達到779萬人以後,僅到嘉慶十七年(1812年)便上升為511.3萬戶2071萬人,再至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又上升為4414萬人。降及新中國建立後的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為6568.5萬人,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突破億人大關而達10721萬人。其間,若以增長速度而論,自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至1990年間,214年共增長了13.76倍,僅為此前105年間89.23%。然而以絕對值計算,則整整增加了將近1個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