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分省後雲南境內的人口,據《明史·地理誌》記載,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統計數據為5.96萬戶,25.93萬口。至明中葉據正德《雲南誌·賦役誌》記載,弘治十五年(1502年)為12.69萬戶,折算下來為50多萬口。再至明末,據天啟《滇誌·賦役誌》記載為15.12萬戶,146.85萬口,較明初大約增長了5.66倍。以上數據,反映了明代雲南人口發展的大致脈絡,但用來作為估算漢族人口的依據卻不可取,因為這些數字中應包括多種民族成分,而其本身又僅為民戶數,故而還需加以修正:首先,假設明初民戶中漢族占60%,約為15.56萬人;其次,按前舉18個軍衛計,屯兵為10.8萬人,加“軍餘”(家屬)約為40萬人;合計兩項55.56萬人,扣除其中的回族等非漢民族成分,則修正值為50萬人較為可信。以後,按省內人口增長的同比計算,到明末為280餘萬。此外,還要注意到的是洪武二十年(1387年)前後調入的約24萬駐屯軍,這些人若加上“軍餘”合計可達100萬左右。但據記載可知,其中的大多數主要是用來防範麓川的進犯,大體上相當於今天的野戰部隊而顯然未納入地方戶口統計,同時亦當多未納入雲南都司轄下的衛所建製,故可暫且略而不計。
貴州的情況與雲南有所不同,洪武年間因尚未建省而無統計數字,唯據其都司轄下25個軍衛計算加“軍餘”約為50萬人,若以屯兵中的回族等非漢民族成分與民戶中的漢族相互衝抵,則亦大約為56萬人。後至弘治四年(1491年)有明確記載為4.34萬戶,25.87萬人。大致與雲南明初的數字相當。明末的人口數據,參照雲南的同比大約也達近300萬人。如此,則明代後期滇黔2省的漢族人口為580萬左右。
清代以後雲南人口統計數據較豐,特點是清初的人口基數較之明末有大幅下降,這主要是因為明末土司混戰以及“大西軍”擁永曆帝抗清、逃緬和清初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之亂”等一係列的戰亂紛爭所致;另一特點是不再有軍戶、民戶的嚴格區分。清代雲南的人口,據清《皇朝文獻通考》記載,順治十八年(1661年)為11.76萬丁,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為15.86萬丁,雍正二年(1724年)為14.52萬丁。而據道光《雲南通誌》所載《案冊》的統計數字則為:乾隆十三年(1748年)有“民屯男婦”194.62萬人,乾隆四十年(1775年)達308.35萬人,嘉慶元年(1796年)為408.82萬人,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達606.72萬人。再至清末宣統元年(1909年)為720.99萬人。
貴州漢族人口的發展,與雲南基本同步,也是自明初的50多萬人起步,到明末為近300萬人,再至嘉慶年間(1796~1820年)達到414萬左右,則人口數量和比重都與雲南十分接近。
綜上所述,自元初以來600餘年間,在國家統一的宏觀社會曆史背景下,在漢族移民的大量遷入、滇黔漢族自身的生息繁衍以及當地少數民族土著族群的不斷融入三大源泉的滋潤下,滇黔漢族也逐步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