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籍《尚書-大傳》中有這樣一句話:“舜販於頓丘”;史籍上還有過這樣的記載:我國奴隸社會有一個叫殷商的王朝,其祖先叫王亥,在商朝還未建立之前,也就是在夏朝的時候,他就曾親自駕著馬車,載著帛,帶著牛,到遠方的部落去進行貿易,最遠的地方曾到達過黃河的北岸。從上麵的記載中可以看出,最早從事物資交換的人不是一般的普通人,而是掌握著部落大權的統治者。
在我國原始社會的末期,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有了剩餘的生產物,氏族部落之間、氏族內部之間開始了剩餘生產物的交換行為,這時期的交換還處於非經常性的、以物易物的原始階段,其交換行為還沒有形成一種脫離生產、專門從事此項活動的職業。到了夏代,私有製的確立,使人們對財產占有的欲望進一步強化,私人占有大量社會財富的機會也逐漸多了起來。
以奴隸勞動為社會生產主要支柱的夏代奴隸社會,是建立在殘酷剝削奴隸的基礎之上的,大量的勞動力投入到生產領域,有身份的奴隸主貴族,迫使大量的奴隸除用於家內勞動之外,更多地使用他們從事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社會的分工更進一步明確,因此,社會生產力也進一步提高。
例如,在農業方麵,大家知道夏代人發明了節氣和幹支記日法,製定出了曆法--《夏時》、《夏小正》,他們開始利用已掌握的季節、氣候知識來指導農業生產。還有更為大家所熟知的大禹治水的故事。他“盡力乎溝洫”,變水害為水利,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便利條件。因此,夏代的農業,其產品產量不但增長了,種類也增多了,糧食開始有了剩餘。再比如手工業,在不少的傳說中,夏代已開始了鑄造銅器。《越絕書》上稱:夏禹“以銅為兵”,在《左傳》宣公三年的記載中,有記載夏禹鑄九鼎的事情。根據考古發掘和出土物器證明,銅器的鑄造,已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手工業部門。夏代的奴隸主貴族普遍的愛酗酒,相傳禹臣儀狄開始造酒,少康又發明了秫酒,製酒工藝相當發達。傳說中任姓的奚仲,由於善造車,作了夏朝的“車正”,被封於薛(今山東滕縣東南)。鑄鼎、釀酒及造車等,都需要比較複雜的工藝和經驗,可以想見,當時手工業的社會分工比以前發達多了。
從公元前16世紀開始的商代,是有可靠的物證和文字記載的奴隸製國家,其農業、畜牧業、手工業比夏代更為發達。農業工具基本為木、石製作,收獲穀物用石鐮,或用蚌磨利的鐮,石鏟和骨鏟在商代遺址中為常見之物。商代的手工業種類很多,分工頗細。鄭州和安陽的商代遺址中就曾發現了石工、玉工、骨工、銅工的手工場所。
另外,作為交通工具的馬車已有實物出土;作為流通的媒介物--貨幣,以貝為主也普遍使用起來。到了商代的後期,固定的都城已經出現,在卜辭中還有大興土木建城邑的記載。由於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生產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生產品有了剩餘並大大豐富起來,再加上貨幣的出現,交通工具的改進,城邑的興建,為商品的生產和流通,為商品交換發達形式的專門化商業的出現,提供了前提條件。從大量的史料和出土的文物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商代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生產已經發展起來,隨之而來的便是社會上的交換活動逐漸頻繁活躍。如在現河南省的安陽、汲縣等地周圍,當時是手工業發達之地,也是商品集中交換之處,形成了“日中為市,交易而退”的情景。逐漸地商業開始從農牧、手工業中分化出來,成為獨立的行業。商代的商業活動主要是為大大小小的奴隸主服務的,較頻繁和熱鬧的交換活動是奴隸主貴族之間以及商朝與周邊各國之間進行的珍奇異寶、牛馬及奴隸的交換。這些交換活動大多數是奴隸主貴族進行的,他們或者親自進行買賣活動,或指使手下的奴隸來進行。所以最初從事商品買賣者是從奴隸主貴族這個特權的階層中產生出來的。
那麼為什麼從事物資交換的行業叫“商業”,做買賣的人叫“商人”呢?這與商朝的曆史有很大的關係。前麵說過,商朝的時候,社會經濟比以前有較大的發展,勞動產品豐富起來,於是人們便開始從事大量的物資交換活動,隨著交換活動的經常進行,產生了一批不從事生產而專門從事交換,並以此來牟取利益的人。由於從事這項活動不用付出艱辛的勞動就能賺得不少的財物,時間一長,從事這項活動的人就愈來愈多了,所以在商朝就形成了好做買賣的風氣。逐漸地商朝人也就有了很強的做買賣的能力,人們常說“殷人(指商朝人)重價”,指的就是商朝人特別看重做買賣。商朝經曆了600多年的時間,到最後一個國王商紂王的時候,由於他為人殘暴,又極其昏庸,導致臣民對他的不滿。居住在陝西岐山一帶的周族部落見商紂王的統治岌岌可危,於是聯合其他幾個部落,對紂王進行征討。當時周族部落的首領叫周武王,他率兵伐紂,進行抵抗的商軍見大勢已去,紛紛倒戈,同周武王的軍隊一起滅掉了商朝,商紂王自焚而死。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這就是我們稱之為西周的王朝。商朝被推翻了,它的遺民後來被周王朝的統治者從其故地朝歌遷居到距離周朝國都較近的洛陽東郊一帶,並派兵嚴密地監視著他們。為了解決這些人的生活問題,鑒於他們曾經有過的做買賣的習慣,於是,周王朝的統治者就打算利用他們的專長,讓他們牽牛駕車到各地販運物產,一來解決他們本身的生計,二來滿足周朝統治者對各地物產的需求。於是,商朝遺民大膽放手做起買賣來了。久而久之,人們便習慣地稱做買賣的人為“商人”,稱其出售的貨物叫“商品”,而專門從事物資交換的這一行業為“商業”了。
為什麼西周的商業完全由政府掌握
公元前1066年,周族部落推翻了商朝奴隸主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西周的統治者從建立王朝一開始對農業就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但對工商業也沒給予輕視。
在他們看來農業生產糧食,手工業製造各種器具,商業則使生產物得以流通,三者各司其職,各有各的作用,“農不出則乏其食,工不出則乏其事,商不出則三寶絕”,農、工、商都是立國不可缺少的條件。有了這樣一個認識,西周的統治者對工商業便采取了容納、扶持的政策。有時他們還有意的發展工商業來彌補農業上的不足和豐富人們的物質生活。
在《逸周書-大匡》中,周文王就有一篇專門提到商業的詔告,即《告四方遊旅》,詔告中說:“告訴四方的商旅們,渡口有船,途中有店,所到之處就如同到家一樣。如果貨幣麵值小,買賣不方便,就鑄幣值重的‘母’幣用來與原有的輕幣‘子’幣共同流通,以方便商旅,使其交易得以順利進行。……不要使市場上的貨物匱乏,要使物價合理穩定,這些都是為了百姓生活安定。”從這篇告示中可以看出周朝的統治者沒有限製工商業,而是提供方便條件,招徠商人,方便商業經營,以此作為惠養民眾的經濟措施。既然周朝的統治者認為工商業是國民經濟不可缺少的經濟部門,那麼如何扶持和發展它,如何使其為穩定和鞏固周朝的統治服務,把持和操縱工商業便成了周朝統治者所要進行的一項重要的經濟活動。
早在商朝的末期,由於商品交換規模的擴大,奴隸主貴族已開始把經營活動交給手下的奴隸或家臣來進行,慢慢地從親自進行的交易活動中退了出來。到了周朝建立之後,情況更是如此。大部分的商品交換活動都是由奴隸進行的,奴隸主貴族操縱工商大權,坐享其利。周朝統治者為使工商業成為維持其統治的支柱,便著手對工商業及從事這些行業的奴隸們加以控製,於是把工商業者們組織起來,由官府設立“工正”、“工師”、“工匠”等官吏管理手工業;設立“賈正”管理商業和從事商業的奴隸。對工商業及工商業者,周統治者又作了明確而又嚴格的法令規定,這樣便把工商業及工商業者控製在政府的手中,由政府加以管理,這就形成了我們所說的“工商食官”,即從事工商業的勞動者皆由官府供養,皆依附於官府,他們要為官府從事生產和交換活動,其衣食住行都由官府供給,形成了官辦性質的工商業。
在官府的控製下,這些工商業者們,在身份上都受到嚴格的限製,如統治者曾規定“處商就市井”,“士大夫不雜於工商”;工商業者必須“各守其業”,不得改行;同時還要把他們按人戶編製起來,聚族而居;平時隻準他們坐市販賣,不準隨意遷徙改業,等等。雖然在政策上對工商業有著嚴格的規定,在措施上對工商業者有著明確的限製,但是,無論從統治者角度,還是從民間的角度來看,對工商及其從業者都沒有予以輕視,其社會的、政治的地位不是很低下的,又因為是由他們供應統治者所需所用的,雖身為奴隸,有的時候比一般的奴隸身份還要高一些。
以上這些便構成了西周時期商業及其從業者的特點,也構成了中國曆史上由政府全麵掌握和管理工商業的一個特殊曆史階段。
我國的自由商人是怎樣形成的
西周、春秋之際,奴隸製度開始崩潰,曆史開始了新的轉折。舊的生產關係中開始孕育著新生產關係的萌芽。首先在社會經濟的主要部門農業經濟中,逐漸有了新的封建關係的因素,特別是鐵製農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更促進了這一新因素的迅速增長。西周時期實行的“工商食官”製度,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被衝破,加在工商業者身上的限製與束縛逐漸解除,許多庶人從經營工商業中暴發出來,成為新的有產者,其特征就是在他們手中擁有著巨量的財富,形成了具有強大經濟實力的商人群體,特別是到了春秋後期,私營商業人數大量增加,以至取代了官商而成為一個龐大的商人階層。中國曆史上具有典型意義的真正的商人就是從這一代商人中開始形成的。這一代商人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他們有權自由貿易即有權自由議價、自由收購、自由運銷,擺脫了官府的控製。
由於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和自由商人的出現,人們對商業和商人開始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
在春秋時期的文獻中,對商賈已經有了全麵而確切的定義,對從事商業的人員大致分為兩大類,稱謂上一叫做“商”,一叫做“賈”。“商”係指專門從事遠路途販運、躉買躉賣者,這些人的特點是常年在外、服牛輅馬、負任擔荷、周流四方;“賈”係指專門從事直接向消費者售賣貨物者,這些人的特點是有固定的銷售地點,即“居肆列貨,以待民來”。因此在民間形成了“行商坐賈”的說法。春秋時期,各個小的國家為求其生存和發展壯大,一些大的國家為求得爭奪霸主的地位,千方百計發展經濟。各國統治者都清楚地認識到,要使國富民強,隻依靠農業是不行的,必須工商各業全麵發展。因此一些國家的統治者非常重視工商業,尤其是對商業給予了特別的關注和扶持,湧現出了像當時的周、齊、鄭、晉等重商國家。齊國東臨渤海,是西周建國時封給太公望(薑子牙)的領地,因為“地瀉鹵,人民寡”,太公望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發展手工業和漁、鹽業上,使齊國開始富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