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兵家簡介(1 / 1)

兵家是諸子百家之一,為中國先秦、漢初研究軍事理論,從事軍事活動的學派,以研究作戰、用兵為其主要宗旨。“兵家”一詞最早見於《孫子兵法·始計篇》:“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兵家的實踐活動與理論,影響當時及後世甚大,是我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軍事寶庫中光彩奪目的瑰寶。

春秋戰國時期,戰事頻仍,據《春秋》記載,在春秋時期的242年中,就發生過483次大的軍事行動。“湯堯舜禹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縱觀春秋戰國時期的全部曆史,大量的、占主導地位的還是諸侯兼並與大國爭霸的戰爭。戰爭迫切需要人們對戰爭的規律加以總結,戰爭實踐也為新的軍事理論的產生提供了客觀前提,同時,許多有識之士尚武習兵,希望建功立業,潛心於兵法韜略,積極從事軍事理論的研究,這就形成了兵家。

兵家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孫武、司馬穰苴;戰國有孫臏、吳起、尉繚、魏無忌、白起等;漢初有張良、韓信等。兵書在中國的發展源遠流長,兵書產生於西周,成熟於春秋,今存兵家著作有《黃帝陰符經》、《六韜》、《三略》、《孫子兵法》、《司馬法》、《孫臏兵法》、《吳子》、《尉繚子》等,其中以孫武的《孫子兵法》影響最大,是兵家學說的重要著作。

《漢書·藝文誌·兵書略》著錄漢以前兵家著作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圖四十三卷,將兵家著作分為四類:兵權謀類——側重於軍事思想、戰略策略;兵形勢類——專論用兵之形勢;兵陰陽類——以陰陽五行論兵,且雜以鬼神助戰之說;兵技巧類——以兵器和技巧為主要內容。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兵家》中說:“陰陽、技巧之書,今已盡亡。權謀、形勢之書,亦所存無幾。大約兵陰陽家言,當有關天時,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實用。然今古異宜,故不傳於後。兵形勢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後人所能解。至兵權謀,則專論用兵之理,凡無今古之異。兵家言之可考見古代學術思想者,斷推此家矣。”

兵家思想雖然在內容上主要以軍事學為主,但並不限於此。兵家思想及其著作提出了一係列戰略戰術原則,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兵貴勝、不貴久”、“兵貴神速”、“兵貴其和,和則一心 ”、“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密察敵之機,而速乘其利,複疾擊其不意”等等,這些軍事思想既把政治、經濟、軍事、天文、地理、國際關係等各種客觀因素作為決定勝負的條件,並把它們看成是相互關聯的統一整體,包含有豐富的軍事辯證法思想以及治兵作戰的哲理,為我國古代寶貴的軍事思想遺產,影響當時及後世。

兵家思想凝集了我國曆史上無數傑出軍事將領的睿智、韜略,在中國軍事哲學思想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時至今日,雖然現代戰爭的規模、形式等諸多情況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兵家思想仍然以其博大精深的潛力,啟迪著當今世界各國軍事家的戰略意識,並為人們在軍事、政治、經濟乃至為人處世的日常生活中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