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秋末期代表人物
1.孫武
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人,具體生平不可考,大約生於公元前535年左右,與孔子同時代人。曾祖、祖父都是齊國名將,家學的熏陶使孫武從小就熟習兵法,盼望能有用武之地。但齊國的紛爭和內亂使孫武18歲時便離開齊國,到了吳國。
公元前517年,孫武從齊國出走至吳國,經吳國大臣伍子胥推薦,以《兵法》十三篇進見吳王闔閭。他以驚世駭俗之宏論,卓越遠見之謀略,使吳王為之動心,讚歎不已。為了考驗孫武的才幹,吳王交給他180名宮女讓他操練。孫武把180名宮女分為左右兩隊,指定吳王最為寵愛的兩位美姬為左右隊長,讓她們帶領宮女進行操練,同時指派自己的駕車人和陪乘擔任軍吏,負責執行軍法。孫武向宮女們講完操練口令之後,便命人擊鼓操練。然而盡管孫武三令五申,宮女們口中應答,內心卻感到新奇、好玩,她們不聽號令,大笑不止,隊形大亂。孫武立刻下令將兩名美姬隊長斬首,以肅軍紀。吳王見孫武要殺掉自己的愛姬,馬上派人傳令說:“寡人已經知道將軍善於用兵了。沒有這兩個美人侍候,寡人吃飯也沒有味道。請赦免她們。”孫武毫不留情地說:“臣既然受命為將,將在軍中,君命有所不受。”孫武執意殺掉了兩位隊長,任命兩隊的排頭充當隊長,繼續練兵,很快將宮女們訓練得進退有序,陣形嚴整。吳王雖然失去了兩名愛姬,但知道孫武是難得的將才,最後還是拜他為將軍。
在孫武的嚴格訓練下,吳軍軍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孫武領兵打仗,戰無不勝,先後破楚國的屬國鍾吾(今江蘇宿遷東北)、舒(今安徽廬江縣西)。公元前506年,楚國攻打已經歸附吳國的蔡國。吳王和伍子胥、孫武指揮訓練有素的3萬精兵,乘坐戰船,溯淮而上救援,直趨蔡國與楚國交戰。楚軍見吳軍來勢凶猛,不得不放棄對蔡國的圍攻,收縮部隊,調集主力,以漢水為界,加緊設防,抗擊吳軍的進攻。不料孫武卻突然棄船登岸,從陸路奔襲楚國腹地,給楚軍來了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孫武精選了3500人做先鋒,披堅執銳,輕裝疾進。等到了漢水東岸,楚軍迎擊時,孫武又領兵後撤,引誘楚軍追擊,三戰三勝。此後兩軍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決戰,孫武用先發製人的戰術衝亂了楚軍的陣腳,然後吳王率領主力攻擊圍殲,又大獲全勝。後攻入楚國的國都郢,楚昭王帶著妹妹倉皇出逃。孫武以3萬軍隊攻擊楚國的20萬大軍,獲得全勝,創造了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此後,吳國崛起,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顯名諸侯。孫武主張改革圖強,“士少”、“富民”,鼓勵發展小農經濟,以求富國強兵。他在吳國三十年,戰功顯赫,使吳國崛然而起,奪取了晉國的霸主地位。隨著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新吳王夫差漸漸自以為是,不納忠言。聽信奸臣的挑撥,逼死功臣、忠臣伍子胥。孫武深知“飛鳥絕,良弓藏;狐兔盡,走狗烹”的道理,對伍子胥慘死的一幕十分寒心,於是便悄然歸隱,息影深山,根據自己訓練軍隊、指揮作戰的經驗,修訂其兵法十三篇,使其更臻完善。
2.司馬穰苴
司馬穰苴,生卒年不詳,春秋末期齊國人。原本姓田,名穰苴,是田完的苗裔,齊田氏家族的支庶,初為將軍,因軍功被尊為大司馬,後因稱司馬穰苴。著名軍事家、軍事理論家。司馬穰苴以其卓著的軍事活動在我國古代軍事史上占據顯要位置,而其《司馬法》,也成了我國軍事思想史上的寶貴遺產。
齊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31年)時,晉國軍隊大舉進攻齊國都邑阿(今山東東阿)、 (今山東-城一帶)等地,燕國也乘機派兵占據齊國黃河南岸部分地區,令齊國相顧不暇,齊軍節節失利。齊景公在國內廣募將才,擔任國相的晏嬰鄭重地向他推薦了已淪為布衣的田穰苴。晏嬰說:“穰苴是田氏後裔,雖身為庶民,卻有文才武略,而且文能服眾,武能威敵。”景公即委任田穰苴為將軍,讓其率兵抵禦晉、燕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