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火攻篇》
《火攻篇》論述火攻的辦法、條件和原則等問題。孫武認為,火攻有五種形式:“火人”,焚燒敵軍的營寨、人馬;“火積”,焚燒敵軍的糧草積蓄;“火輜”,焚燒敵軍輜重;“火庫”,焚燒敵軍的軍需庫房;“火隊”,焚燒敵人的行軍隊伍。這五種火攻方法必須變化運用,我軍可以掌握,敵軍也可以掌握,應該注意防備。火攻要有人員、物資準備,要選好氣候條件,實施火攻還必須和士兵的進攻互相配合,這樣才能發揮火攻的作用,達到奪取勝利的目的。然而,戰爭是殘酷的,“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所以明主應慎戰,要做到:“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
13.《間篇》
論述間諜的意義、種類和使用方法。孫武十分重視間諜的作用,認為它是作戰取勝的一個關鍵,要做到“知彼”,就要用間。孫武把間諜分為五種:因間,即利用和收買敵方境內的普通間諜;內間,收買敵方官吏而形成的間諜;反間,利用敵方間諜為我效力;死間,是了解我方虛假情報後潛入敵境,又為敵人發現和捕獲,供出假情報而被敵人斬殺的間諜;生間,是我方派到敵國收集情報後可以回來報告的間諜。在“五間”當中,反間最為重要,待遇也最優厚。
(三)軍事思想
《孫子兵法》十三篇,運用“舍事而言理”的敘述方法,把用兵中的各個方麵、各個樞紐,陳述得精密而周全,構築了一個精美恢弘的兵學體係,飽含豐富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思想,影響了後世兵學發展的方向,在傳統兵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安國全軍”的慎戰思想
《孫子兵法》首篇《計篇》便開宗明義地指出:“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這段關於戰爭的精辟概括,是孫武軍事思想的基本出發點。孫子指出:“亡國不可以複存,死者不可以複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國家滅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對待戰爭問題,明智的國君一定要慎重,不要輕啟戰端。為此,孫武主張“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但“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所以要積極備戰,嚴陣以待,使敵人不敢輕易向我發動進攻。戰爭指導者戰前要認真比較敵我雙方各方麵的情況,做到“未戰而廟算勝”;要不惜重金使用間諜,以充分掌握敵情;要積極備戰,“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要創造有利的戰場態勢,“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等等。正是出於慎戰的考慮,孫子告誡:“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怪而致戰。”
2.“兵貴勝,不貴久”的戰爭指導思想
孫武認為,兵事與經濟關係密切,兵事要以充足的物質保障為基本條件。“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即土地大小決定物產多少,決定士卒數量,決定實力對比,決定勝利的可能性。孫武指出,出動十萬軍隊作戰,就需要“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加上糧餉、武器等各種費用,“凡興師十萬,出征千裏,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如此大的消耗,需要強大的物質保障,否則“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十去其六”。所以“兵貴勝,不貴久”,進行戰爭應力求速戰速決。孫武還認為,欲取得戰爭的勝利,必須重視政治因素在戰爭中的作用。“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也就是說,國家大政要在使民眾與國君的意願相一致,上下同心同德,這樣在戰爭中民眾就可以為國君去死,而不怕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