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很生氣,轉頭就走,周亞夫一看劉啟走了,也就起身走向殿外,劉啟轉頭看著周亞夫緩緩遠去的背影,這才說道:“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心想這牛脾氣的主兒,恐怕將來兒子接班的時候鎮不住他。也不知道劉啟話中是惋惜的情感多一些還是憤恨的情感多一些。
過了一段時間,周亞夫的兒子給他老爹買了五百套殉葬俑的鎧甲和兵器。問題就出在這些陪葬品全是從專管皇家器物製造的尚方工官那裏買來的,而且周亞夫他們家的人虐待民工,不給人家發工錢,憤怒的民工們決定造主子的反,上書告發周亞夫的兒子謀反,很自然地就牽連到了周亞夫身上。劉啟一開始並不想對周亞夫趕盡殺絕,他派官吏去調查,那個官吏跑到周亞夫那裏要和周亞夫對簿,結果牛脾氣的周亞夫根本不理他,這名官吏回來跟劉啟一彙報,劉啟大怒:“好你個周亞夫,這回不給你活路了,也用不著你來對簿。”直接就把周亞夫和他兒子交給了廷尉。
廷尉審訊周亞夫,問道:“君侯您這是要造反嗎?”
周亞夫連忙辯解道:“我那些都是死後的殉葬品,這怎麼能算造反呢?”
這時候旁邊跑出來一個小吏,說了一句犀利到足以讓眾生傾倒的話:“君侯即使是不想在人間造反,保不準是想死後在地底下造反啊!”
周亞夫是個硬骨頭,一開始廷尉派人來抓他的時候他就想自殺,進了大牢後更是絕食五天,最終餓得吐血而死,封國也被廢。他一死,劉啟立馬給王信封了蓋侯,這個舉動很有報複的意味。
仔細回顧周亞夫的一生,當年許負的預言全都一一應驗了,或許冥冥之中真的有宿命存在,周亞夫的悲劇是他的性格使然,吾輩後人為之奈何?
宋人徐鈞有詩雲:“削平吳楚大功成,一旦生疑觸怒霆。自是君王多任刻,非關許負相書靈。”概括盡周亞夫一生。
周亞夫其實是曆史上一類人的代表,這類人往往功勳卓著,資曆也很老,重視政權內部原有的製度。最重要的是,這些人往往政治幼稚,不能接受大幅度的政治改革,不懂得規矩都是皇帝給他奴役的對象製定的,而皇帝自己,從不把自己製定的規矩當回事。
景十三王
劉啟有十四個兒子,除了漢武帝劉徹,“景十三王”都各有各的特點。他們多數都是生活奢靡、行為放蕩、縱情聲色之輩,是景帝時代社會繁華表象下的陰暗麵。西漢帝國步入中期,統治階層逐步開始腐敗,物欲讓人迷離,沒人能保證這不會把帝國的盛世推向潰敗的深淵……
劉啟一共有十四個兒子,除了後來的漢武帝劉徹,剩下的都被封為王,史書上將這十三人統稱為“景十三王”。景十三王一共由漢景帝的五個妃子所生,因而也被稱為“五宗”。這些人生活腐敗糜爛,折射出一個帝國盛世陰暗的一麵。在專製時代,富強往往就意味著統治階層的荒淫,專製權力助長貴族的欲望。
景十三王性格迥異,兄弟間有的博學好古,有的卻暴虐殘忍,性格的反差最終導致他們走向不同的命運。人生無常,更何況是專製時代身處統治階層的貴族們,他們的胡作非為或者崇禮尚文其實都是專製特權下的產物,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這些人的畸形人格其實都是由他們身處的權利分配不平等的社會所造成的。
江都易王劉非是劉啟和程姬的兒子,他原本在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被封為汝南王,都上蔡。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劉非隻有十五歲,這個年齡放到現在也不過是一個剛剛畢業的初中生,然而勇力非凡的劉非卻在漢政權危難之時毅然挺身而出,主動向父親劉啟要求領兵出征。劉啟熬不過兒子軟磨硬泡,最終給了兒子一枚將軍印,讓他領兵和吳軍作戰,想來應該是周亞夫手下三十六位將軍中的一員。
年少的劉非就因戰功而在其他兄弟間脫穎而出。在吳楚之亂被平定的兩年後,劉非被封江都王,都城就是吳國的舊都廣陵,並且獲賜了好幾麵天子出行專用的旌旗。看來劉啟對這個兒子是十分欣賞的。
事實證明,武力和武功是有區別的,武力好的人太蠻橫,他們缺乏內在的修為和涵養;而武功好的人則很有修養,且常常對自己的本領深藏不露。很遺憾,劉非恰恰屬於前者。
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匈奴人入侵上穀郡,劉非又一次請求出征,但是漢武帝並沒有批準,此後的劉非就慢慢開始頹廢。他大肆營造宮室,招攬各方豪強,驕奢蠻橫,炫耀武力。劉非瞎折騰了好多年,在諸侯王的寶座上坐了二十六年,然後去世了,兒子劉建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