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時代的另一麵:漢景帝家事(3)(2 / 3)

梁國一分為五,劉武長子劉買為梁王,次子劉明為濟川王,三子劉彭離為濟東王,四子劉定為山陽王,五子劉不識為濟陰王。這又是“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招數,梁國的勢力被瓦解,劉啟還糊弄過了自己老媽,在政治這門學問上,竇太後終究還是差得很遠。

將星隕落

周亞夫反對劉啟廢太子,不讓劉啟給外戚封侯,阻止劉啟給匈奴叛逃過來的人封侯。三次衝突全都涉及了政權內部的核心利益,特別是前兩次,涉及了統治階層內部的家族利益,而最後一次則挑戰了劉啟的皇權。由此看來,條侯必死,因為他不明白,在專製時代,所謂規矩,隻適用於被奴役的人。

掉入皇儲之位爭奪的大漩渦的,還有周亞夫。

在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劉啟特意恢複了文帝前元三年被廢除的太尉官職,專門賜給了周亞夫,讓周亞夫以太尉的身份出兵平叛。

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周亞夫被升為丞相。劉啟一直是非常看重周亞夫的,但這並不代表周亞夫就有了在劉啟麵前毫無禁忌地發表不同觀點的資格。劉啟時代與劉恒時代不同,此時國家安定,專製加強,劉啟作為帝王,他心中所具有的“專製”心態要比劉恒濃重許多。周亞夫武夫出身,脾氣本身就耿直,加上在官場上沒受到過什麼挫折、劉恒對他提攜很多,所以此人官場情商很低,是政治幼稚的典型。因而,在劉啟眼中,周亞夫除了能力很強以外,還有些驕橫跋扈、居功自傲的神氣。

衝突的發生已經成為了必然。

劉啟第一次和周亞夫發生正麵衝突就與皇儲之位的爭奪有關。劉啟原來要廢除劉榮的太子之位時,周亞夫就跳出來唱反調,道理能想來:劉榮是長子,像周亞夫這樣思想固執的人恐怕不太能接受皇長子被廢這種事情的發生。劉啟覺得周亞夫很煩人很事兒,就沒理他。而梁王劉武也是個記仇的主兒,這家夥時刻不忘吳楚七國之亂時周亞夫沒派兵救他,所以也就成天在竇太後麵前說周亞夫的壞話。

周亞夫觸怒劉啟的第二件事與外戚有關。

有一次竇猗房跟劉啟說:“王皇後他哥王信應該封侯。”

劉啟一開始並不同意母親的話,回答道:“南皮侯(竇太後的侄子竇彭祖)和章武侯(竇太後的弟弟竇廣國)都是我即位後才封的,先帝就沒封他們倆。由此推演,皇後他哥得等到太子當上皇帝才能獲封啊。”

竇猗房說:“哎呀,時代變了嘛,新時期要學會變通,我哥哥竇長君到死都沒被封侯,還是你即位了才把他兒子封了,這件事我成天掛在心裏,太遺憾了。你還是趕緊給王信封侯吧!”

“那我和丞相商量一下去。”劉啟心裏是答應了,過程還得走走,周亞夫主掌外廷,他的態度可以左右大局。

竇猗房操心兒媳娘家人的事,確實如老太太自述,這是她年輕時的遺憾,她不願意在王娡身上看到自己的遺憾重演。但仔細分析竇猗房的話就會發現,景帝時代統治階層的清正程度已經遠不如文帝時代了。文帝時代外戚當權想都別想,就一個薄昭最後還被劉恒收拾了,而到了劉啟這裏,竇家人、王家人都能封侯,這是統治階層內部開始敗壞的表現。

周亞夫當然不同意劉啟的提議,他說:“高皇帝當年說了,‘非劉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約,天下共擊之。’王信雖然是皇後她哥,問題是他有啥貢獻啊?沒貢獻的人不能封侯,不然就是忤逆高皇帝定下的規矩。”

劉啟聽完閉著嘴沒說話,心裏麵估計把周亞夫翻來倒去罵了幾十遍了。劉啟不是不能硬來,但這家夥死愛麵子,周亞夫態度堅決,劉啟也無可奈何。

仔細揣摩周亞夫的話,這話裏麵可不單單是駁斥了王家人,薄家人、竇家人可全都得罪了。因為薄昭、竇彭祖、竇廣國都沒有什麼功勞,特別是竇家的那兩位,當年周勃、灌嬰在世的時候就對竇家外戚看不上眼,周亞夫大約是隨了他爹的看法了。

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147年)的冬天,七個匈奴人投降到了漢朝,劉啟就準備給他們封侯,想通過這樣的舉措吸引更多的匈奴人叛逃過來。死腦筋的周亞夫又不同意,他說:“這些人都是沒氣節的人,背叛主子逃到我們這裏,您卻要給他們封侯,這以後還怎麼管教漢地的那些不忠於君主的人呢?”劉啟聽完根本就不給周亞夫再說話的機會,很幹脆地說了句:“丞相議不可用。”(《史記·絳侯周勃世家》)然後就給那七個從匈奴投降過來的人封了侯,他們分別是:安陵侯於軍、桓侯賜、逎侯陸強、容城攜侯徐盧、易侯仆、範陽靖侯範代、翕侯邯鄲。

周亞夫因為這件事情跟劉啟杠上了,成天請病假消極怠工,劉啟一看,得,生病了是吧?太好了,好好歇著吧,您這丞相就徹底別幹了!

周亞夫和劉啟對對方都不夠大度。

過了段時間,劉啟覺得自己已經把周亞夫晾了有些日子了,是時候敲打敲打他然後讓他回來上班了,於是就在宮中設宴招待周亞夫,但是隻在他麵前放了一大塊肉,筷子都沒給。周亞夫一看,心裏不爽,就找侍者要筷子,劉啟此時突然冷笑道:“這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嗎?”換作常人,聽了這話還不得脊梁骨冒冷氣一屁股坐地上,周亞夫到底心懷坦蕩,鎮定自若,脫帽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