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時代的另一麵:漢景帝家事(3)(1 / 3)

韓安國接著說道:“對啊,太上皇和高皇帝、當今陛下和臨江王都是父子關係,可是你看,高皇帝當年還說天下是他手提三尺劍打下來的,沒他老子什麼事,所以太上皇一直閑居在櫟陽;臨江王是太子,就因為他的母親栗姬說了句錯話,就被當今陛下從太子位上貶為臨江王,後來又因為侵占太廟的土地而受審,在中尉府中自殺。之所以發生這些事,那都是因為做皇帝的懂得要以大局為重。俗話說得好,‘雖有親父,安知其不為虎?雖有親兄,安知其不為狼?’現如今大王您不過是一個諸侯王罷了,卻在奸臣的攛掇下去觸犯國家的法律,說白了點,皇上也就是礙於太後一直寵愛您,所以不好意思把您法辦了。太後成天為您擔心為您流淚,您卻成天給她闖禍,等哪天太後仙逝,您說您還能依靠誰?”

韓安國話還沒說完,劉武早已痛心疾首,委屈和悔恨的眼淚一股腦奔湧而出,幡然悔悟的他趕緊對韓安國說:“我這就把公孫詭和羊勝交出去。”公孫詭和羊勝沒了保護傘,最終自殺。

老人家溺愛的小兒子往往不成器,劉武就是典型。不過換過來想,韓安國的話其實也不對,老人家之所以喜歡幼子,不過是因為隻有幼子才需要他們的保護。劉武是劉啟的弟弟,又比較能給人添亂,竇猗房嘴上埋怨著劉武給她惹事,可要是有朝一日她不用再跟在劉武身後“擦屁股”了,她反倒會覺得自己沒用,這種事情,怪還是應該怪老人。

憤怒常常是需要排解的,公孫詭和羊勝的死無疑讓劉啟憤怒無比,因為他找不到地方發泄對弟弟的憎惡了,這兩個人成了替死鬼,所有的罪名都不得不堆積到他們頭上。劉武也感受到了哥哥的憤怒,於是又派韓安國走長公主劉嫖的門路找到竇猗房,讓竇猗房在劉啟麵前說情。老太太當然很樂意,嘴上推脫著不情願,可腳底下卻沒停下來,直奔兒子劉啟那裏去了。一通解說之後,劉啟劉武兄弟二人的關係才得到緩和。

仔細想想,劉武也是中了朝廷的計。韓安國和軒丘豹都是朝廷直接委派的人,他們雖然嘴上說著忠於劉武,但可能實際上還是效忠於劉啟的,弄不好中央政府派到梁國的特派員就和韓安國有聯係,所以韓安國才替他們出馬勸說劉武。從韓安國在梁國時朝廷對他的不斷嘉獎和籠絡來看,韓安國很可能就是朝廷安插在劉武身邊的眼線,畢竟韓安國替劉武抵擋過吳楚軍,劉武也很信任他,而在朝廷裏,竇太後更是對韓安國青睞有加。

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劉啟怒意稍稍平息後,劉武打算進京朝見劉啟。走到函穀關的時候,侍臣茅蘭勸說劉武改乘布車,畢竟劉武是低頭去跟他哥認錯,自然要收斂收斂平日裏的囂張氣焰。劉武隻帶了兩個人悄悄進城,躲進了長公主劉嫖的家中,等到朝廷派去迎接劉武的人走到函穀關的時候,劉武車馬儀仗俱在,就是人沒了。竇猗房一聽說這個消息,老太太立馬淚流縱橫,聲嘶力竭地喊道:“皇上把我兒子殺了!”

劉啟聽說這件事情之後也很害怕。然而此時,劉武正袒露著上身,背上綁著斧頭和砧板,在宮廷門口的雙闕前請求皇帝治罪呢。

劉啟和竇猗房趕忙衝出來看,二人都被劉武的單純逗笑了,兄弟母子三人相擁相泣,和好如初,劉啟還熱情接待了劉武的隨行侍從。

然而在內心裏,劉武和劉啟卻越走越遠,而且即使從表麵上來看,兄弟二人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出行都坐一輛馬車了。

劉啟和劉武之間有了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那是劉武爭奪皇儲之位時留下的。權力鬥爭讓親情破裂,這就是帝王家庭的真實生活,表麵的繁華和情誼背後,實質上隻有殘忍與冷酷,隻有利益的權衡。生於帝王家,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劉武進京朝見並要求留在長安,劉啟不同意。回國後的劉武悶悶不樂,一天在良山上打獵,有人進獻給他一頭牛,牛角長在後背上。這是不祥之兆,劉武也覺得很惡心。結果在這一年的四月份,劉武染上了熱病,六天後去世,死後諡號為“孝”,正所謂“五宗安之曰孝,慈惠愛親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協時肇享曰孝”(《諡法解》)。梁孝王墓就在今天的芒碭山上,他死後葬於他爺爺當年落草的山頭裏了。

劉武一生最大的汙點就是他的狂妄跋扈,但這不單單是他一個人的責任,竇猗房的溺愛和劉啟的縱容都是很重要的因素,特別是後者。朱熹說:“景帝之於梁王,始則縱之太過,不得謂之仁;後又窘治之身峻,義又失之,皆不足道。”(《朱子語類》卷五八)其言不虛。

劉武雖然平常有些跋扈,但從表麵上來看,卻確確實實是個孝子無疑。當然,他心裏到底是想借著竇猗房來為自己爭奪皇儲之位還是真心孝敬母親,這就不好說了。竇猗房愛子心切,一聽說自己兒子死了,老太太最先想到的是,這肯定是劉啟害的。老太太悲痛欲絕,絕食抗議。劉啟沒轍,隻好求教於劉嫖,最終姐弟倆商量好要把梁國分成五份,梁王的五個兒子都成了諸侯王,五個女兒也各獲賜了一份湯沐邑。竇猗房聽了這些安排,心中稍稍平靜,這才端起飯碗吃飯,吃飯時劉啟一直就盯在旁邊,沒敢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