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
(一)社會分工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從曆史的角度看,企業作為協作勞動的一種組織形式,其出現是分工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人類社會的初期,生產力水平低下,那時沒有社會分工,人類的勞動是共同的勞動,以至於連“經濟”這個詞語都沒有適用的地方。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曆史上相繼出現了三次社會大分工,每次分工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發展。第一次社會分工的結果是畜牧業與農業相分離;第二次分工的結果是手工業從農業中獨立開來;第三次分工是指商業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業。自從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開來後,從事手工業的個體勞動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家庭變成了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基本單位。以家庭和手工作坊為基本單位的社會一直延續了幾千年,直到工業革命後出現了工場手工業。
工場手工業的出現也是社會分工的必然產物。有分工就會有協作,協作是指許多人在同一生產過程中,或在不同的但有相互聯係的生產過程中有計劃地一起協同勞動。協作勞動是分工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工發展的基本表現形式。在分工基礎上的協作勞動,能夠極大地提高勞動的效率和生產能力。
(二)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
亞當·斯密是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是古典經濟學理論體係的創立者。斯密在研究的過程中,曾經關注過分工給英國工廠帶來的積極成果,因而十分推崇工廠中的勞動分工。他在其著作《國民經濟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第一章中就指出:“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亞當·斯密:《國民經濟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5頁。)
需要指出的是,斯密在這裏講的分工實際上是指生產的劃分,也就是說,各個生產者和各類生產者應當把他們的工作盡可能地限於一個類型。正如西爾尼所說:和“分工”比起來,“生產劃分”是較為合用的一個措辭(西爾尼:《政治經濟學大綱》,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第115頁。)。
一般人認為,最完全的分工發生在工業製造業上。為了證明分工給工廠帶來的好處,斯密舉了扣針製造業分工的例子。盡管扣針製造業是極微小的行業,但分工給生產帶來的好處是非常明顯的,因而它的分工很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一個扣針勞動者,如果對於該職業沒有受過相應的培訓,而且也不知道怎樣使用工作中的機器,那麼即使他如何努力的工作,可能一整天也製造不出一枚扣針。而一天要做二十枚,肯定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把製造扣針的工作分解為若幹工序,分別由不同的熟練的專業工人來承擔,那麼工作的結果將是另一番景象。
亞當·斯密所舉扣針製造例子中的分工景象如下。扣針的製造工藝可以分為18道工序。在有些工廠,這18種操作,分別由18個專門工人擔任。一個人抽鐵線,一個人拉直,一個人切截,一個人削尖鐵線的一端,一個人磨另一端,以便裝上圓頭。要做圓頭,就需要有二三種不同的操作。裝圓頭,塗白色,以及包裝,這些都是專門的工序。即使隻雇用十個工人的扣針生產工廠,有幾個工人擔任二三種操作,他們的必要機器設備也很簡陋,但他們如果努力工作,一天也能生產扣針十二磅。每磅等於有扣針4000枚,這十個工人每天就可以生產扣針48000枚,即平均每人每天可生產扣針4800枚。但如果他們各自獨立工作,不專門學習一種特定的工藝技術,那麼他們不論是誰,絕對不能一天製造超過二十枚的扣針。因此,這些工人不但不能製造出由適當分工合作而製成的數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連這數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製造不出來。
亞當·斯密認為從分工中得到的好處是由三個原因造成的。第一個原因是各個專業工人技術熟練程度的增進;第二個原因是避免了工人從一種工作轉移到另一種工作時通常要遭受到的時間上的損失;第三個原因是促進了機器的發明,從而簡化和節省勞動。
1.勞動者熟練程度的增進,能增加所完成的工作量
分工實施的結果是,各勞動者的工作長久地局限於一種單純操作。由於“熟能生巧”,大大增進勞動者的熟練程度。慣於使用鐵錘而不曾練習製鐵釘的普通鐵匠,一旦因特殊事故,必須製釘時,他一天至多隻能做出二三百枚釘來,而且質量還拙劣不堪。即使慣於製釘,但若不以製釘為主業或專業,就是竭盡全力工作,他一天也不能製造出八百枚或一千枚以上。幾個專以製釘為業的不滿二十歲的青年人,在盡力工作時,平均每人每天能製造二千三百多枚。可是,製釘決不是最簡單的操作。同一勞動者,要鼓爐、調整火力,要燒鐵揮錘打製,在打製釘頭時還得調換工具。比較起來,製扣針和製金屬紐扣所需的各項操作要簡單得多,而以此為終生工作的人,其熟練程度通常也高得多。
2.分工可以節省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的時間損失,從而得到利益
工人們不可能很快地從一種工作轉到使用完全不相同工具,而且在不同地方進行的另一種工作。耕作小農地的鄉村織工,由織機轉到耕地,又由耕地轉到織機,一定要虛費許多時間。誠然,這兩種技藝,如果能在同一廠坊內進行,那麼在時間上的損失,無疑要少得多,即使如此,損失還是很大。人由一種工作轉到另一種工作時,通常要閑逛一會兒。在開始新工作之初,很難立即全神貫注地積極工作,總不免心不在焉。分工把一個工人的工作任務固定下來,避免了工作輪換,同時避免了工作轉移過程中的時間的損失。
3.利用適當的機器能簡化勞動和節省勞動
簡化勞動和節省勞動的機器的發明,也是起因於分工。人類把注意力集中在單一事物上,比把注意力分散在許多種事物上,更能發現達到目標的更簡易、更便利的方法。分工的結果,各個人的全部注意力自然會傾注在一種簡單事物上。所以隻要工作性質上還有改良的餘地,各個勞動部門所雇的勞動者中,不久自會有人發現一些比較容易而便利的方法,來完成他們各自的工作。因此,用在分工最細密的各種製造業上的機器,有很大部分是由普通工人發明的。他們從事於最單純的操作,當然會發明比較便易的操作方法。不論是誰,隻要他常去觀察製造廠,他一定會看到極像樣的機器,這些機器是普通工人為了要使他們擔當的那部分工作容易迅速地完成而發明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