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工理論對企業成長的指導作用
盡管亞當·斯密提出分工理論時,針對的是工廠,我們同樣可以把該理論運用到企業成長的指導上。事實上,現代企業是由許多工廠組成的複合體,在這樣的一個複合體內,如何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也是企業管理上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我們同樣可以根據分工理論的解釋,來解決提高生產效率這一問題。
1. 企業的管理工作需要分工
企業管理的水平對企業成長的影響已越來越大。管理水平高,企業能在關鍵的時刻作出正確的決策,那麼企業就能夠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反之,管理水平低的企業,往往在企業成長的關鍵時刻就不能及時作出正確的戰略選擇,從而使企業垮了下來。
一個企業的管理水平,除了與承擔管理工作的人員的能力、素質等因素有關以外,還與該企業的管理分工有密切的關係。我們知道,即使一個能力很強的高層管理人員,如果讓他整天忙於瑣碎的事情,他也不能為企業的戰略決策做出很大的貢獻。管理人員由於時間、精力的限製,不可能同時負責多項管理任務。在一個企業裏,不僅僅生產部門需要勞動分工,管理工作同樣需要分工。根據斯密的分工理論,管理工作的分工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
生產領域的分工是以技術為基礎的,而管理工作的分工是以能力為基礎的。企業的管理工作可以分為高、中、低三個層次,不同層次工作的任務職責是不同的,因而需要不同的人員來承擔,這就是管理工作的分工。高層管理者應負責的任務是與企業發展戰略有關的決策;中低層管理者應負責企業的戰略的實施以及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活動。高層管理者與中低層管理者要有明確的分工,特別是高層人員,不能什麼事都管,而是要集中在企業的重大戰略決策任務上。否則,如果一個總經理連企業的清潔衛生都要管的話,他哪有時間用於思考企業的未來發展戰略?可見,管理工作同樣需要分工,這是有利於企業的成長的要求。
2. 企業不能盲目多元化
一些企業一旦達到一定的規模,就開始產生了一種很強烈的“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如對某一種原材料、零配件、包裝物有一定的需求就自己投資辦廠;有一定原材料的采購業務就辦自己的貿易公司;有一塊土地或舊廠區要改造就辦自己的房地產公司;有一定的流動資金或結餘就辦自己的財務公司等等。還有另一些企業,費用開支一旦達到一定的規模就立即產生了一種想搞一些既可以服務自己,又可以服務社會的設施和企業。如自己的公司有一個電腦部,就想把它變成一個營業性的電腦公司;自己有一個餐廳和招待所,就想把它們變成一個營業性的賓館或酒樓;自己有一個廣告部,就想把廣告部擴大為一個營業性的廣告公司等等。
企業如此盲目多元化必然不利於企業的成長。“大而全”、“小而全”或盲目多元化的本意是想“肥水不流外人田”,結果企業內部循環的卻是變臭了的“肥水”,造成資源分散、管理跟不上;而那些打著“內部職能社會化”旗號的企業,實施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往往是外邊的業務拉不進來,企業內部的業務也逐漸萎縮了。
之所以會出現以上原因的多元化,在於企業還沒有認識到社會分工的好處。事實上,在分工發達的今天,企業生產經營環節中的許多事情完全可以委托企業外部的專業公司來完成,而用不到事事由企業自己去做。聰明的企業可以充分利用社會上專業化公司的效率,來提高自己的生產經營效率。
1.2規模經濟理論
規模經濟理論也是古老的經濟學理論,許多古典的經濟學家都對規模經濟有所論述。如杜岡·巴拉諾夫斯基在論述工廠這種工業基本形式時指出,在工業部門裏,大生產比起小生產來有巨大的優越性,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優越性就是可以擁有大型的生產資料、設施、廠房、工具(杜岡·巴拉諾夫斯基:《政治經濟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第210頁。)。
(一)規模經濟的定義
定義規模經濟時,通常用產品的生產或服務過程的特征來描述。當產品的平均成本隨著產出的增加而下降時,就表明實現了規模經濟。因為,當平均成本(AC)隨著產出的增加而遞減時,邊際成本(MC)一定小於平均成本。如果平均成本是固定的,那麼邊際成本一定等於平均成本,表明規模報酬不變。如果平均成本是遞增的,則邊際成本大於平均成本,則為規模不經濟。因此可以這樣進行描述:MC<AC時是規模經濟;MC=AC時是不變規模報酬;而規模不經濟可以用MC>AC來說明。
規模經濟能夠用生產過程中的平均成本曲線來形象地描述。最初隨著產量的增加,企業的生產平均成本則呈現出遞減的趨勢;當產量達到一定的水平時,平均成本開始上升。平均成本遞減的區域就是實現了規模經濟的區域;而平均成本的遞增是與規模不經濟相對應的。
對平均成本在剛開始的時候是遞減的最普遍的解釋是:隨著產出的增加,固定成本分攤到每單位產品上會遞減。固定成本是指那些不管總產量是多少都要支付的費用,比如地產費用、廠房和設備折舊等。產出增加時,這些費用被分攤到較大數量的產出上,因此平均成本是遞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