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平均成本最終要遞增的最普遍的解釋是:當產出達到一定水平後,單位變動成本將打破不變狀態而會隨著產出的繼續增加而遞增,而且遞增的量超過固定成本遞減的量。變動成本是指隨著產出的變動而變動的成本,包括勞動力和原材料的費用。因為隨著產出的增加,生產過程中的“瓶頸”問題將約束生產量,從而抬高了單位變動成本,使得總平均成本也趨於遞增。
(二)規模經濟的產生原因
1.固定成本的不可分割性和分攤
規模經濟的最一般來源是固定成本在越來越多的產量中進行分攤。當生產過程存在不可分割性(某一生產投入不能隨產量的變化而進行調整)時,固定成本就發生了。不可分割性意味著某一投入不能按比例縮小到某一最小的水平,甚至是在產出量非常小的情況下也是如此。因此,不可分割性導致固定成本的產生;當固定成本在不同的產量水平上分攤時,就產生了規模經濟。
2.變動投入生產率的提高
公司規模的擴大引起變動投入生產率的增加,從而提高生產率,這也能夠實現規模經濟。亞當·斯密定理指出:勞動分工受製於市場範圍。但是,勞動分工也能夠通過業務專門化在公司內部產生。隨著公司業務規模的擴大,工人被分配到新增的專門化業務中去。在多樣化製造環境中,工人不斷地重複單一的任務,要比進行一係列的任務更富有效率,公司的單位人工成本因而也將隨著公司產出的增加而下降。
能源的有效利用也能夠實現規模經濟。雙倍的機器通常並不需要耗用雙倍的能源。這樣,隨著產出的增加,公司會發現使用大型機器設備代替小型機器設備是有利的,因為單位能源消耗會因此下降。
3.存貨
公司儲備存貨時也可能帶來規模經濟。公司儲備存貨是為了把缺貨的可能性減少到最低限度。當缺貨成本高於儲備貨物的成本時,存貨就顯得很重要。缺貨成本可能是很高的,它能導致零售商喪失銷售機會,驅走正在尋找更可靠的供貨商的潛在客戶。對於製造商來說,某一部門的缺貨可能導致整個生產過程的延誤。當然,儲備貨物是要發生成本的,包括生產該存貨所承擔的利息費用、等待銷售過程中所發生的貶值風險(包括技術風險和樣式過時風險等)。
存貨成本抬高了已銷貨物的平均成本。假如公司為把缺貨的可能維持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必須儲備10%已售貨物的存貨,這使已售貨物的成本相應地增加10%。總的來說,存貨比例越大,已售貨物的平均成本也越大。儲備存貨之所以能夠帶來規模經濟,是因為在缺貨水平一樣時,大業務量公司所必需的存貨比例比小業務量公司要小,從而也就減少了大公司已售貨物的平均成本。
這也可以用大數定律來解釋。大數定律表明足夠多的隨機事件相互之間的作用往往會抵消。在保持存貨和替代部件時,往往存在著大數定律引發的規模經濟。當產品批量很大時,存貨與替代部件數量與總產量之比可以明顯下降而不影響生產和經營正常進行。
4.生產過程的物理特性
生產過程的物理特性也能夠產生規模經濟。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為工程師所充分了解的“平方—立方”規則。它表明物體的體積依據它的長寬高以立方的形式增加,而表麵積以平方的形式增加。在許多生產過程中,生產能力與生產容器的體積成比例關係,生產總成本與容器的表麵積成比例關係。這意味著,生產增加時,平均成本下降,這是因為表麵積與體積之間的比例呈下降的趨勢的緣故。一般來說,生產的物理特性使得廠商在沒有相應增加同樣成本的情況下也能夠增加產能,石油管道行業是這方麵明顯的例子。
再比如,假定一家化工廠計劃在一個球狀容器中生產一種液體,球體的成本取決於製造它所需鋼材,這一成本與球體的表麵積有關,當半徑加倍時,表麵積增加4倍,而容積增加8倍。顯然容器越大平均成本越低。
(三)規模經濟理論對企業成長的指導作用
許多古典及新古典經濟學家解釋企業為什麼要成長時,他們給出的理由經常是企業為了追求規模經濟。在20世紀全球範圍內發生幾次企業兼並浪潮,經濟學家們通常用“對規模經濟的追求”來解釋兼並浪潮發生的動因。企業成長必然涉及規模的問題,必然要考慮規模的決策問題。可見,規模經濟理論及規模經濟本身,都對企業成長有很大的作用。
1. 確定企業的規模範圍
規模經濟理論告訴我們,企業的規模並非越大越好,而是有一個規模的範圍,企業沒有在這個範圍內生產經營,必然不利於企業的競爭、盈利與投資效益。企業規模與效益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關性,規模選擇失當,就會影響企業生產經營收益,甚至無法實現企業投資收益的要求。因此,企業在投資生產經營規模的決策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規模經濟理論的要求,選擇合適的企業生產經營規模,以求得最大經濟效益,並且能夠相應地獲得競爭力。
2. 考慮市場需求對規模的影響
企業的生產規模反映了企業可以提供給市場的供應能力,但這種供給能力能否充分實現,卻要看市場對其需要的容納狀況。如果市場上對企業生產的產品需求量較大,則企業規模可考慮大一些,反之,則企業規模就不能太大。企業生產的產品數量會影響到產品的市場價格,而市場價格與企業盈利水平之間的相關性很強。所以企業進行生產規模決策時,不僅要考慮規模經濟對生產成本的影響,而且要考慮市場對該產品的需求。